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记游松风亭》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看过题目,人皆以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读下去则大感意外。全篇只一段,仅九十四字,写的不过是登松风亭的区区小事以及登亭中的思维片断,恰如偶记断想,行文着实平谈无奇。然而,细加品味,篇中竟包涵了作者一生的境遇,概括出极其深刻的处世哲理,抒发出作者逆境中痛苦的挣扎和呐喊!一旦读者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便会思绪联翩,感受到巨大的震动。

要体察作者著文时的内心感觉,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从“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推断,作者著文时正值绍圣元年(1094)。当时苏轼受到变法派的新党排挤,以“讥讽先朝”的罪名被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县)知州,途中又改贬为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县)司马,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阳县),不准其参与政事。苏轼将家眷安顿在江苏宜兴县长子苏迈那里,独自携三子苏过和侍妾朝云,于是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并于十八日寓居在惠阳城内的嘉佑寺。当时苏轼是贬谪之身,前程吉凶未卜,政治处境极为险恶,何况他当时已57岁,处于晚年(殁时64岁),郁不得志,怎能不百感交集,万念俱灰?

作者通篇以登松风亭为喻,形象地描绘出自己仕途的多灾多难,虽无一字涉政,却又全然道出了自己艰难的政治生涯。

“纵步松风亭下”,象征作者攀登仕途之阶,力图政治上有所建树的愿望。崎岖的山路,使作者“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这一如作者仕途上的坎坷境遇。接着,作者又“望亭宇尚在木末”,既然是止步而望,说明作者此刻并未放弃自己的目的,但又实在“足力疲乏”,便发出了“如何得到”的叹息。数字中,凝聚了作者的无限遗憾,不甘沉沦之意,急切渴望之情,溢于言表。据此可知,作者虽足未及亭,而心早已飞到了亭上,虽作欲止之状,情绪却已达到了高峰。这是以退写进,反向映衬的笔法。有心的读者看到此处,甚至会产生想助作者一把力使之到达亭上的念头。而作者呢?却出人意料地突然把笔锋一折,急转直下。而且用了“良久”二字作转,既表达了作者的思索过程,也烘托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用得十分贴切,非此二字不能意味绵长。此后,便是作者的自我解脱了。一句“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不知作者是在问人还是在问己,既有自劝之意,又有怨恨之情,九个字写尽了作者的百感交集,能令人体会出十分复杂微妙的情绪来。随之,作者又在大比喻的全文中嵌进了第一个小比喻:“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个比拟十分恰当而形象。试想,作者身为不狱之囚,不正如被人从水中钓起的鱼儿吗?鱼离水难活,终是一死,任凭怎样挣扎也摆脱不了厄运。这恰是作者对自身的绝好写照。在这种绝望的境况下,能“忽得解脱”、绝处逢生,在作者自己看来,实在是不幸中之大幸,读者至此,也略舒长气,不由得为作者的得以解脱而感到些许轻松。(注意,名家高手便是如此这般牵着读者的心,走进他早已设下的感情陷井。) 但作者明白,仅有“挂钩之鱼”的比喻,虽说形象逼真,却也只能从感情的角度启示读者,若要收更好之效果,还须从理性的高度,给读者以哲理式的启迪,才能真正达到作者与读者间心距的沟通。于是,下面作者又嵌进了第二个小比喻,即文中的最后几句。作者选择了“兵阵相接”来设喻,是有用意的: 世人须知,政治舞台和生死搏斗的战场一样,同样是残酷无情的,是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在这方面,作者有切身体会,此四字之喻是作者的痛切经验,一语道破了政界斗争的险恶无情。作者又进一步展开说,身处其间的人往往是进则死于敌人,退则死于军法,进退维谷,难保无恙,叫人如何是好呢? 且听作者高论:“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对,索性躺下来休息,倒是个好主意。至此,作者道出了关键一语,表明了他在危难中不计荣辱、随遇而安,躲避政治斗争锋芒的超脱态度。如果最后不是落在“熟歇”二字上,我们几乎忘却了文章是在说游亭,而分明是一篇形象的政坛风云录,一个政治战场上的老兵关于处世保身的哲理性劝诫。这与我们初看题目时的判断相差何远! 但文章又实实在在没有一刻离开游松风亭之事,此即作文的严谨之处,以“熟歇”二字作结最妙,既反扣了题意,又给读者留下绵长的回味和思索,正所谓“意犹未尽,而意又尽在不言之中。”

此篇行文虽一气呵成,却又节奏分明、层次清晰,每层作者都以关键词提挚,使文章转折自然,错落有致。开始用“纵步”,以一“纵”字形容步履矫健,象征作者从宦初期的锐意进取。而后则变为“疲乏”和“止息”,显得已无力奋争。随之“望”后而“忽曰”,此后便忽得“解脱”,最后竟然“熟歇”。节奏从快到慢,从动到静,情调从高昂到低沉,其间用词准确、恰当,感情色彩也很合分寸。这种择词炼句的功力,着实令人钦服!如此不足百字的一篇小文似不经意,然而竟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写思绪变化,生动形象,跌宕起伏,顿挫有致,而且写得真实感人,情感真切自然、淋漓尽致,这是十分难得的。记游松风亭的另一独特之处则是自然地运用了宋代的一些民间口语,如:“意谓是如何得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当恁么时”“不妨熟歇”等,可以大大缩短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似谈家常,似作耳语,真率亲切,更能收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此篇行文朴素流畅,深入浅出,所用篇幅极小而所蓄内容极富,表达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至于作者所持之论是否恰当,这就需要我们从苏轼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了。如不切实际地借此篇来以古喻今,以“熟歇”来对待我们的事业,以心灰意懒来对待自己的生活,自然是不足取的。所以,阅读作品时,在拍案叫绝之后,往往还要分析、揣摩、思索甚至批判,才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猜你喜欢
  • 《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原文|鉴赏|赏析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诗是文天祥于祥兴二年(1279)被押赴元朝都城燕京途

  • 名山一瞥

    名山一瞥十月三日从嘉荫出发,顺着东北边境一路游,到抚远黑瞎子岛是终点,走过黑龙江最东方之后返回。名山不是起点,中午路过时稍做停留,

  • 《王勃集序》原文|翻译|赏析

    大矣哉,文之时义也〔2〕!有天文焉,察时以观其变〔3〕;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4〕。

  • 注释赏析《送 友 人[唐]李白》诗词意思解释

    送 友 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郭:本指外城,此处与下句“城”互文同义。白水:形容河水明净。此地一为别,孤蓬万

  •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赏析》

    此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江南盛时对其宫中歌舞升平景况的描写。反映了李煜早期的宫廷生活。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   起言红日已高,金炉添否,是歌舞时外部环境的描写。全然是一副官贵闲人的作派。陈善《扪虱新语》卷七:

  • 白居易《凉夜有怀》全诗赏析

    念别感时节,早蛩闻一声。风帘夜凉入,露簟秋意生。灯尽梦初罢,月斜天未明。暗凝无限思,起傍药阑行。

  • 学生写的冬天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学生写的冬天古诗词,内容包括小学生描写冬天的古诗,小学生课文中描写冬天的古诗,关于冬天的古诗大全300首。小学生描写冬天的古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

  • 辛弃疾《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全诗鉴赏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作品赏析【注释】①此闲居带湖之作。词题同上,但情趣格调不一。赋

  • 荀子·礼论篇译注

    礼论 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 《春日郊外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诗首联树色泛黄的细微变化中来描写早春的到来;中间两联对仗十分精采,赋予春水以人的活力,自然诗趣盎然,黄莺暖语、风送药香的独特感受写得很有诗味,使有色有声的郊外早春景象有了芳馨的气息。尾联道出创作中常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