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原文|鉴赏|赏析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诗是文天祥于祥兴二年(1279)被押赴元朝都城燕京途经金陵(今南京市)驿时所作。
“草合”,草长满了; “离宫”是大宋皇帝的行宫。“转夕晖”写出了夕阳逐渐沉落的动态;一“转”字表现了诗人久久凝望的情态。黍离之悲,渗入景物,显得百感苍茫。“孤云”,既是实景,又是自比。“复何依”突出表达了国破家亡无所依托的沉痛之情,也加强了对特定气氛的渲染。颔联拓展开去,通过对比,总览金陵今昔变化。上句化用世说新语·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典故,下句化用搜神后记所载汉丁令威诗“去家千年今始归,城廓尤是人民非”之意。用典自然妥贴,又写出了诗人的特殊感受,耐人寻味。
颈联的“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从细处着笔,通过对一草一鸟的描绘,以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进一步抒写了家亡国破带来的悲痛感情。遍野芦花,寒风萧瑟,而诗人孤身处于其中。这“老”字,既有自我形象的比喻,也是对“万里金瓯失壮图” (金陵驿其二)的抗元功业的痛惜,写来深沉而婉曲。“旧家燕子傍谁飞”句,暗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意,和杜甫归燕中“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句意,与“城郭人民半已非”巧妙相应。
尾联一振,诗的格调由悲怆转为高昂,表达了诗人以一死来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诗化用楚辞·招魂: “魂兮归来哀江南”语意,以及蜀国望帝死后,魂化杜鹃啼血的传说,谓自己现在被押北去,死后定要化作啼血的杜鹃南归。充溢着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明白托出不忘故国的耿耿忠心。尾联与首联相互照应,点出了写诗的本意。
此诗中间四句,或巧用典故,或化用前人诗句,与眼前景物、个人境遇相互融合,自然贴切,骋古思今,寓情于景,善于体现情景的历史特色,渲染了悲怆的气氛。
-
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大江汹以左缭兮,渺云涛之舒卷。草木层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囱蒨。余旦往而夕还兮,步徙倚而盘桓。虽信美而不可居兮,苟娱余于一眄。余幼好此奇服兮,
-
京兆小斋宽,公庭半药阑。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盛德中朝贵,清风画省寒。能将吏部镜,照取寸心看。竹影遮窗暗,花阴拂簟凉。君王新赐笔,草奏向明光。
-
名言: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注释: 庖: 厨房。厩: 马棚。饿莩(piao): 饿死者的尸体。 句意: 厨房里挂满膘肥的肉, 马棚里有健壮的马, 而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者
-
醉中有客眠何害,须信陶潜未若贤。
-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作品赏析诗云“南菊再逢”,是合云安夔州为两秋,故知属大历元年西阁作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鸣不平》经典解读 诗词鸣不平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
-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内古诗词(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所有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内古诗词,内容包括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10首古诗,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所有古诗词,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6 15:01 八年级下册 (一)课内部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
-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作品赏析原注:汉州城西北角官池作。官池,即房公湖。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①。引颈嗔船逼②,无行
-
一新柱石壮严闉,更值西风落帽辰。不用游从夸燕子,直将气焰压波神。山川尚遶当时国,城郭犹飘广陌尘。谁凭阑干赏风月,使君留意在斯民。 作品赏析【原题】:黄楼致语口号百川反壑,五稼登常初成百尺之楼,适及重
-
【名句】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语出明代于谦《望雨》诗。我要把天上的银河之水引下来,变成及时雨滋润九州大地。两句诗表现了作者爱国爱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