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伐檀》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这是一首由伐木工人唱出的反剥削的著名诗篇。诗分三章,反复控拆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罪恶行径。
第一章“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三句是说,伐木工人坎坎砍伐檀树,把砍伐的檀木运到河岸上,眼前河水清澈,泛起波澜。首先给人以声,后给人以形,在声和形里展出人物,表达感情。从“坎坎伐檀”之声里,可想见伐木工人的辛勤劳苦;从砍树运树的行为里,又加重了辛勤劳苦,又可想见伐木工人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气喘吁吁,几乎再干不下去的疲惫不堪之状如在眼前。他们虽然付出了如此之大的辛苦,却衣不蔽体,食不饱腹,想起令人辛酸,使人悲伤。所以他们面对“河水清且涟猗”,本来可以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不仅无心赏玩,反倒引起他们对人间世的不平之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四句是说,你们既不种庄稼,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人家那么多的谷物?你们从来不去打猎,为什么看见你们庭院悬挂着猎物?这两个排比句子,是质问,是谴责,是揭露,也是控诉。质问谴责得有理;揭露控诉得有力,使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虫们理屈词穷,哑口无言,无以申辩。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于章末点明并突现出主题: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指剥削者。素餐,白吃饭。这两句是说,你们那些剥削者,难道不是白吃饭吗!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句名言,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后来 “尸位素餐”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足见其影响之既深且远。
第二、三章,与第一章的内容、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词,以深化抒情表意。
全诗通过伐木者就农田劳作和狩猎两事对奴隶主的质问和谴责,揭示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控诉了奴隶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生活,表现了奴隶们不甘于被剥削的愤慨。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剥削与被剥削的历史。二千多年前,奴隶们就提出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义正辞严的质问和谴责,而且揭示得如此深刻,的确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愤恨和觉醒。
本诗重章反复吟咏,对充实内容,突出主题,喧染气氛,加深感情,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诗人先写伐檀,而后写伐辐,最后写伐轮,反映了伐木做车的几道工序。从这几道工序里,说明奴隶辛勤艰苦的劳动。这与奴隶主不稼不穑,而享有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狩不猎,而庭院里有悬貆、悬特、悬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层层递进,逐步加深,从而富有说服力地深化主题,揭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但又不限于四言,伐檀就是杂以四、五、六、七、八言,长短随意,一无拘泥,便于自由灵活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唐人成伯瑜在 毛诗指说中说: “意已明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这说明内容决定形式,语言为内容服务的道理,不失为有识之见。
-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
-
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鸟,脱毛为女人。名为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钓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
-
【4457】世界热点怎么看·2019(当代世界研究中心著,党建读物出版社,13 5万字,2019年8月第1版,40元)14部分:[1]变友为敌何居心:怎么
-
云卧衣裳冷。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爱一点、娇黄成晕。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待和泪,收残粉。灵均千古怀沙恨。恨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烟雨凄迷[亻孱]
-
“贵粟政策”是汉文帝时推行的一项经济政策。它是由政论家晁错提出来的。当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商业也发展起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商人。晁错指出,商人坐列贩卖,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放高利贷;
-
朗朗鹍鸡弦,华堂夜多思。帘外雪已深,座中人半醉。翠蛾发清响,曲尽有馀意。酌我莫忧狂,老来无逸气。
-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
-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
-
客事 庄稼人之间的客事不过两种,嫁娶,丧事,而不管是婚丧嫁娶这四个字,还是红白喜事这四个字,都把丧事轻轻的藏匿在喜事中间,仿佛某种
-
落日叩溪门,西溪复何所。人侵树里耕,花落田中雨。平野见南山,荒台起寒雾。歌舞昔云谁,今人但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