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苏轼《前赤壁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前赤壁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壬戌之秋①,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 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④。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 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 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⑤。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⑥,东望武昌⑦,山川相 缪⑧,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舳舻千里⑨,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⑩,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1)。寄蜉蝣于天地(12),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 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 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13),不 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①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②属:这里指劝酒。③斗牛: 即南斗星和牵牛星。④羽化:道教认为人能够飞天成仙,称成仙为化羽。⑤嫠 (lí)妇:寡妇。⑥夏口:汉水下游入长江的地方,古称夏口,又称汉口。⑦武昌:三 国吴时武昌县,今湖北鄂城。⑧缪:同“缭”,连结,盘绕。⑨舳(zhú)舻(lú):舳, 船后掌舵处。舻,船前摇棹处。⑩槊(shuò):长矛。(11)匏(páo)樽:葫芦做的酒 器。匏,葫芦的一种。(12)蜉(fú)蝣(yóu):小飞虫,夏季生活在水边,成虫只能生 活几个小时。(13)枕藉(jiè):相互靠着睡觉。

【鉴赏】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新党人物,摘集苏轼讽 刺新法的诗句,以讽刺朝政的罪名,将苏轼逮捕下狱,这是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苏轼获释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文作 于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已经谪居三年。虽长期被贬谪,政治上失意苦 闷,但他能淡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经常“与田父野老 相从溪山间”,寄情于山水和诗酒中。本文就是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冈赤壁 时所作。后来,苏轼再次游览赤壁,同样也留下了赋作,人们以“前、后赤 壁赋”称之。黄冈赤壁并不是三国赤壁大战的地方,人们将前者称为“文 赤壁”,将后者称为“武赤壁”。后者发生在今湖北蒲圻。

本文主要抒发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以游赤壁为线索,描绘了一个 诗情画意的境界:风清月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如此良辰美景,主客两 人畅饮酬和,酌酒诵诗,享受了无限适意。可是,乐极悲来,主客触景生 情,由悲凉的箫声引发出无限的感慨。接着便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提出矛 盾。客人之言,抚今追昔,从历史英雄人物的兴衰沉浮感慨人生的无常。 而如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亦不能摆脱现实的困境,只能够以“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来自我安慰。然而即使如此,也“知不可乎骤 得”。写客人之悲,实则是为下文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苏子针对客人的 感触,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借“水月”的“盈虚”为喻,说明天地 永恒,万物与人生“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他认为从变化的方面看,天 地变化一刻也不停,而人生很短暂,这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 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一,都会无穷无尽。由此看来,人生荣辱、毁誉的 变化是必然的,也是不足为念的,无须悲观失望,应该抱以乐观旷达的情 怀,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的寄托。实际上,主与客的对话都反映了作者 的思想意识,客人的话是作者内心痛苦的显现,作者来解答又是作者的自 我宽慰。这一问一答,阐明了苏轼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既有合理积极的一 面,也含有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应的消极思想。

清人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评论道:“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 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抒怀,引出客箫,复从客箫借 吊古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可以共适,而平 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哪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 江上数语,回应起首,始终总是一个意思。游览一小事耳,发出这等大道 理。遂堪不朽。”

本文写景、抒情、议理熔为一炉,文笔跌宕变化。写景时,流水月光, 白露横江;抒情时,悲喜交替,穿插悠悠往事,呜呜箫声;议理时,自然与人 事相应。借景说情,寓理于情,景、情、理浑然一体。但值得注意的是,本 文重点不在写景,而在阐明哲理,这就突破了一般游记以纪游写景或借景 抒情为主的套路。本文虽然没有完全摆脱骈偶的句式,但以散体为主,笔 尖自由灵活,圆转自如,如行云流水。

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23-325页.
猜你喜欢
  • 血缘与归属

    【3382】血缘与归属(〔加〕叶礼庭著,成起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4 8字,2017年8月第1版,48元)△七个部分:导论——最后的避难所;[1]

  • 苏轼《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全诗鉴赏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作品赏析原题: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 吴越方言区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1)吴方言区的形成 吴语是古汉语进入吴越地区后,受本地土语影响后产生的一种方言。这也是我国非官话方言区形成的共同规律。那么,吴越地区的“土语”到底是什么呢?一般地讲,后人称作古越语。江南是我国古文明

  • 大冈升平作品分析

    【生卒】:1909—【介绍】: 日本战后派*作家。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文系。战前,在做公司职员时,经常为《文学界》写文学评论

  • 教学相长。|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教学相长。》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韦应物《观早朝》全诗赏析

    伐鼓通严城,车马溢广躔。煌煌列明烛,朝服照华鲜。金门杳深沉,尚听清漏传。河汉忽已没,司阍启晨关。丹殿据龙首,崔嵬对南山。寒生千门里,日照双阙间。禁旅下成列,炉香起中天。辉辉睹明圣,济济行俊贤。愧无鸳鹭

  • 关于表率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表率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榜样的诗句,关于榜样的古诗,关于榜样的诗词。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桂隐纪咏·俯镜亭》 张镃2、吾师近而言语畅,留在世间为榜样。《读雪窦禅师祖英集》 张伯端3、待尽生涯蚕作茧,就

  • 《好事近·飞雪过江来赏析》

    这首词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   词作上片写抵达江南,并报平安。“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开首二句写实,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雪花飞扬之时,当正值寒冬季节,而此时冒雪渡江,可见当时情况比较紧急,这反映了靖康

  • 骈文《进学解》原文|翻译|赏析赏析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2〕,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

  • 《小品自序》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清〕廖燕 己未 ② 春,予僦居城东隅 ③ ,茅屋数椽,檐低于眉,稍昂首过之,则破其额。一巷深入,两墙夹身,而臂不得转,所见无非小者。屋侧有古井一,环甃 ④ 狭浅,仅可供三四爨 ⑤ ,天甫晴,则已竭。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