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方言区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吴语是古汉语进入吴越地区后,受本地土语 影响后产生的一种方言。这也是我国非官话方言 区形成的共同规律。那么,吴越地区的“土语”到底 是什么呢?一般地讲,后人称作古越语。江南是我 国古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之一,甚至是我国最早升 起文明曙光的地方。而语言是人们思想交流的产 物,自然江南也有悠久的语言。只可惜,三代以来, 江南发展缓慢,古越语也迟迟不能变为文字。到了 春秋晚期,“次生国家”吴越强大起来,需要文字 时,便被迫借用了汉字,后人称“鸟篆”。吴越灭亡 后,尤其是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吴越地区便完 全使用了汉文字。文字虽统一了,但吴越地区人所 使用的古越语却仍有生命力。语言不像别的东西, 它一旦产生,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吴语的形成过程,大约是从秦汉开始的。秦汉 以来,吴越地区开始了人口大迁徙活动。古越民被 迫向山区、南方迁徙,或者被强行迁徙到浙北、皖 南。同时,又将北方汉人大量迁移到吴越地区。人 口结构的改变,加快了吴越地区的汉化过程,也开 始了古汉语与古越语的融合过程。至此,“吴扬越” 方言区逐渐成型。这时的吴语,底子是上古汉语与 古越语,可能词汇是汉语,读音是越语,很土气,和 北方人所用汉语距离较大,所以,仍被北人视为南 蛮舌之音。 西晋以后,北人大规模南移,甚至连 朝廷也搬到了江南。这些南来的北方人,一到江 南,就发现吴语与他们所使用的“通语”(晋语)相 差很大,听起来很困难。刚开始时,北人为了在南 方站住脚,也学吴语。如东晋元老王导,便会讲吴 语。甚至会见北方人刘长真时也夹杂浓厚的吴语 腔,因此刘长真听不懂,回答别人说:“未见他奇, 唯闻作吴语耳”(世说新语·排调)。后来,北方 人势力渐强,便不再学吴语,“晋语”成了权威语。 南方人为了在政府中站住脚,也开始弃吴语,学晋 语。南京至镇江一带,北方移民特别集中,久而久 之,晋语取代吴语,形成了江淮官话区。江南清一 色吴语区局面被打破。
隋唐以后,北方方言作为内部较一致的方言 大区形成。宋人沈括首先提出了“北人音”概念。而 在南方,则形成了吴、荆楚(湘)和闽三种方言。南 宋时代,吴语的分布地域比现代要大一些。大致包 括今浙江全部、上海全部、苏南(除宁镇地区)、苏 北的通州和海门、江西的婺源、玉山、上饶、永丰, 福建的浦城、安徽的皖南(当涂除外)。南宋时代, 二级行政区定型,内部方言片也逐渐成型。大致说 来包括五片:
第一片包括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是吴语的 核心区。第二片是皖南地区。本片的北部在南宋以 前已受北方话影响,到了南宋已成粉红色吴语。第 三片包括衢州、婺州、处州。秦时,此地有大末县, 唐时成衢州。衢江流域从溯灵溪,逾仙霞岭、下松 阳溪,开发成新区。东汉时置平昌、松阳二县,为处 州的前身。方言较接近。第四片是台州。台州地处 温黄平原,曾是东瓯国的统治中心,所以方言较接 近。第五片是温州。温州地处浙东南隅,东邻大海, 北面和西面有崇山峻岭阻隔,是一个封闭型地块。 它和外界接触困难,汉化慢。但内部则因有三条大 江横贯东西,沿海又有温瑞平原连接南北,交通方 便,所以方言较接近。温州话在南宋时已很有特 色。南戏作品张协状元便是温州人用温州话编 成的。
至此,现代南方方言格局基本奠定。据元末吴 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录“射字法”字母诗考 证,吴语声母系统已奠定。明清以后,吴语的分布 范围仅作了些局部的变动。如明季闽南话进入温 州地区,太平天国后,皖南地区大片地方变为官话 区。上海话也在清代由嘉兴话让位给苏州话,民国 以后,上海话又成了权威土语,嘉兴、苏州等地人 反而回过头来要学上海话。
(2) 吴方言的内部差异
吴语是古汉语与古越语融合而成的。这个融 合过程,是和吴越地区的汉化过程一致的。吴越地 区的汉化是由北向南的,由平原向山区的,吴语的 演变也是如此。因地理条件的不同,吴越北部汉化 深,南部浅。吴语因此也明显地以钱塘江南岸桐 庐、诸暨、嵊县、新昌一带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片。 北片因汉化深,内部较一致,接近官话。而南片则 因汉化浅,分歧大,带有更多的古越语色彩,土味 很重,和北片的交流既有困难,更勿庸说和现代普 通话交流了。
目前,学术界习惯将吴语分为五大片,即:太 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处衢片。
(3) 方言岛
正如大海或湖泊中有岛屿一样,方言区也有 一些孤立的方言点,这便是“方言岛”。“岛”内人操 另一种语言。吴越地区的方言岛很多,据研究,有 十多种。譬如金坛、吴江、沙州西北部地区人,操江 淮官话。浙江长兴人操北方官话。慈溪观城镇、宜 兴山区、浙江潜阳人说福建话。象山爵溪镇人讲官 话。苍南金乡人则讲半官话。方言岛的形成,有多 种因素,主要是垦荒、驻防、战乱等人口变迁造成 的。爵溪观城、金乡是北方人驻防此地后,蕃衍而 成的。长兴是河南人迁移到此所致。杭州话是因战 乱避难所致。
杭州在南宋以前是纯吴语区。北宋末开始,因 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徙浙江,尤其在此建都几十 年,杭州城成了北方人的天下,久而久之,汴语代 替土话,成了半官话性质的杭州话。杭州话的词汇 系统以官话为主,但语音、语法属吴语,是一种混 合语。由于杭州话是汴语与吴语融合的产物,而北 方人又以居城内为主,所以,杭州话的流行范围十 分狭,仅以城区为主。走出城门,便是吴语区了。
中国的方言,以长江为界,大致可分成南北两 大块。比较而言,北方较统一,而南方则分歧大,有 吴、闽、粤、湘、客家、赣六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 况呢?我们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古越语的影响。 长江以南,是百越生活区。古越语和古汉语是两种 完全不同的语言。二是农业民族的稳定性。南方文 化根柢深,对北方文化有一种吸收力,受外来文化 冲击小,故语言长期“割据”难统一,和东北地区情 况正好相反。
-
一声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不会悠悠时俗士,重君轻我意如何?
-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注释】 选自清·姚鼐《登泰山记》。 极天:天边。 正赤:大红。 【赏析】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冬,姚鼐以养亲为名,辞去官职,告归田里,道经泰安时,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相约同游泰山。他们顶风
-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出处】唐李益《 江南曲 》。 【意思】江南曲: 是古代的一种民间歌谣,大多描写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情形。贾: 是指商人。弄潮儿: 是指善于游水的年轻男人。自从嫁瞿塘的
-
且喜同年满七旬,莫嫌衰病莫嫌贫。已为海内有名客,又占世间长命人。耳里声闻新将相,眼前失尽故交亲。尊荣富寿难兼得,闲坐思量最要身。
-
【原题】:旱久无水王伯容分惠桃源大谿泉将以长篇水至已雨走笔次韵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古诗词授课怎么讲,内容包括小学生的古诗教学如何进行,如何有效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就苦恼。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许多误区,使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偏离了航道。具
-
杭州自古是东南佳丽地,山川形胜,四时美景招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咏不已。这些诗词名篇,表达了人们对杭州风光的由衷赞美之情。
-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低鬟认新
-
注解:《乱世佳人》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也是她唯一的作品。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主要人物有郝思嘉、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这本小说以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展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
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① 。(《庄子·秋水》) 【注释】 ①天:天性,自然。络:原文为“落”,笼罩,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