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以使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本文是论语中较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章。它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坐而言志的描写,表现了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以及师生对话时融洽的气氛。

文章一开始,交待了谈话的人物和方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环坐于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这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分,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这种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豁达的态度。冉有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他们的回答符合孔子的道德规范,思路相同,但个性各别。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回答最为出色。他的出场就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而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和谐对话的气氛。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一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勾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的言志而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而结束,结构完整,对话简短生动,人物富有个性,在先秦散文中算得上佳作。

〔注〕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名求。公西华:名赤。四人均孔子学生。毋吾以也:无人用我。居:即平居,平日。干乘之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诸侯大国地方百里,出车千乘,称千乘之国。摄:迫近。师旅:军队。饥馑:饥荒。此言国外有军队侵犯,国内又有灾荒。知方:知道方向,懂得道理。宗庙: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士祭祀祖先的处所。此处宗庙之事即指祭祀。如:或者。会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称。郑玄注:“时见者,言无常期。殷,犹众也。”后亦泛指朝会与诸侯间的会晤。端章甫:端,玄端,古代礼服。章甫,礼帽。小相(xiàng向):赞礼的人。古代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礼仪,必有襄助之人。其人曰“相”,其事曰“相礼”。作“相”的人身分有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是最低一级的士。一说“小”是谦辞。(11)撰:善言。称美以上三人的言词,而己见与之不同。(12)何伤乎:有什么妨碍呢?(13)莫:同“暮”。春服:夹衣。成:定。(14)冠(guàn贯):古代贵族子弟年二十为成年,行冠礼。(15)沂:水名。源出山东邹县东北,西经曲阜,与洙水合,入于泗水,与大、小沂河不同。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乘凉。水经注·泗水:“沂水北对稷门,亦曰雩门。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在今曲阜县南。(16)吾与点也:我同意曾点的主张。

猜你喜欢
  •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杜甫《有叹》全诗赏析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天下兵常斗,江东客未还。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

  • 于琇荣《一粒水红色革命种子的燃烧》

    隐藏在雀洞里的火种刘集村口,三间茅草房,低矮得不及院里的一棵石榴树高,即便经过复建,也难掩曾历经的沧桑痕迹。屋内逼仄晦暗,散发着岁

  • 许浑《送杜秀才归桂林》

    许浑《送杜秀才归桂林》唐山水诗鉴赏 许浑 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 两岸晓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 瘴雨欲来枫林黑,火云初起荔枝红。 愁君路远销年月,莫滞三湘五岭中。 今天的旅游胜地桂林,在

  • 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全诗鉴赏

    属国新従海外归,君平且莫下帘幔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死后人传戒定慧,生时宿直斗牛箕。凭君为算行年看,便数生时到死时。

  • 初二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选择题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二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选择题,内容包括初二课外古诗词鉴赏的题目~,初二语文上册古诗词试题,初中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复习集锦【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2、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描写了桃

  • 《伶官传序》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欧阳修 呜呼! 盛衰之理 (1) ,虽曰天命 (2) ,岂非人事哉 (3)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4)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5) ,以三矢赐庄宗 (6) ,而告之曰:

  • 再别康桥

    作者: 徐荣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 千家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题解与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1],平明送客楚山孤[2]。 洛阳亲友如相问[3],一片冰心在玉壶[4]。 [题解] 芙蓉楼,故

  • 云舒《云端上的山庄》散文鉴赏

    一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更是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走进中国作家协会雾灵山创作之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家门口诗人贺敬之题写的两个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