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登高》注释|鉴赏 - 小学生古诗词鉴赏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渚:江中的小岛。
回:回旋。
百年:年龄老迈。
繁霜鬓:白了很多的头发。
潦倒句:此时杜甫因病戒酒,所以这样说。
鉴赏导示
这是杜甫七律诗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唐大历二年(767)。当时的杜甫流寓于夔州,重阳节登高,面对江边秋景,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鉴赏
前四句写江边秋景,是诗人登高后的所见所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通过声觉先写高处的景物:暮秋九月,天高气肃,西风渐渐吹得紧了,山里猿啼的声音也渐渐显得凄厉。接着诗人通过视觉写低处的景物:小岛四周的秋水一天比一天澄清,江畔的沙滩也一天比一天明洁,鸥鹭在低空不住回旋地飞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诗人远望和近取的景物:远景,层峦叠嶂,一望无边的树木,都已把枯黄的外装披起,秋风一过,落叶萧萧。时光过得真快呀,一转眼又是一年秋天!近观,奔流不已的长江,从古至今,总是源自那渺渺的西方,激荡汹涌的波涛滚滚地流来,又滔滔地东流而去。岁月不居,自己已经蹉跎老大了。
后四句诗人面对眼前秋景,不禁产生了苦恨艰难、生不逢辰、老骥伏枥的哀叹:离家万里、落魄孤愁、暮年多并独自倚台,回想自身遭遇的悲凉,天下苍生的痛苦,在默默无言中咀嚼着人生的滋味。正是这些艰难,这些苦恨,一年年摧得“我”两鬓斑白,新近来连一杯浊酒都懒得吃下。
这首诗中诗人所用的“急”“清”“落”“独”等字都与他当时的情思密切地结合着。用一个“繁”字,写出诗人白发由少渐多的光景,也用声音表达出心上的闷恨与烦乱;“萧萧”二字,再衬上“下”字,从声音上已经状出满山落叶的声色,也衬出诗人万里悲秋的心情,达到了声辞并茂的境界……
鉴赏要点
[1]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沉郁苍凉。
[4]声辞并茂。
-
【3083】为政者的学与思(李为君、周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2万字,2016年1月第1版,46元)△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为政之学——好
-
作者: 庾信 【原文】: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
-
稻草垛 稻草是乡村的岁月,生在泥土里,春天发芽,夏天成长,秋天挂满谷穗,冬天怀揣几粒秕谷,彼此依偎成一个个稻草垛,散落在村庄的旮旯
-
爱此诗家好,幽轩绝世纷。澄宵半床月,淡晓数峰云。远意经年就,微吟并舍闻。祇应虚静处,所得自兰芬。
-
清羸隐几望云空,左掖鸳鸾到室中。一卷素书消永日,数茎斑发对秋风。菱花照后容虽改,蓍草占来命已通。莫怪人人惊早白,缘君尚是黑头翁。
-
云居即云居山,上有真如禅寺,为始建于唐的著名古刹,今全国重点佛寺。详见宗振《书云居寺壁》之说明。大约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前后,可公上云居山瞻礼。见其荒凉败落,僧人寥寥,不由得大为感慨。乃鼓励北京万佛堂住持诸缘洪断禅师转驻云
-
罗隐《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1 。故人亦然 2 。 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 3 ;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4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 5 ;视家国而取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针砭时弊·昏聩祸国”类的诗句。 苦于春宵短暂,睡到红日高升,从此君王不再上早朝
-
转丸第十三、胠乱第十四题解《转丸》《胠乱》两篇已经亡佚。刘勰《文心雕龙》曰:“转丸骋其巧辞,飞箝伏其精术。”可见《转丸》篇在南朝齐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① ;自李唐来 ②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