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友邦惊诧”论》全文、注释和赏析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了!
好个“友邦人士”! 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 “友邦人士”! 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 “文明” 的面具。摆什么 “惊诧” 的臭脸孔呢?
可是 “友邦人士” 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 “友邦人士” 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 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析】本篇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25日十字街头 第二期,署名明瑟。后收入 二心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取沈阳,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并要求“国联”调解。后来,国联调查报告书竟公然声称: 中国人民有“一种极力反对外国势力之不规则的色彩”,说日本的侵略是“正当而合法”的。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号召:“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0月9日,国民政府训令其所属各机关职员,不得参加抗日团体。11月22日,日本侵略军进攻锦州,蒋介石提出:“以退守关内为条件,划锦州为中立区。”11月30日,蒋介石重弹“攘外必先安内”滥调,下令屠杀广州抗日示威学生。12月1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禁止学生请愿。12月17日,蒋介石下令屠杀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的学生,死者30余人,伤者百余人,被捕失踪者不计其数。12月18日,国民党中央政府通电各军政当局,反诬请愿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并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鲁迅本文,便是对此而发。
本文大致可分四段。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鲁迅抓住蒋政府的倒行逆施,抓住12月18日电文中所谓“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第二段 (即第二、三、四自然段),劈头就是一声怒喝:“好个 ‘友邦人士!”下面接着连用三个排比句,说对日本的侵略,“他们不惊诧”,日本侵略军的屠杀,“他们不惊诧”,蒋介石的暴政,“他们不惊诧”;而“学生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用三个“不惊诧”衬托一个“惊诧”,揭露了所谓 “友邦人士”的本质。走笔至此,鲁迅愈感怒不可遏,以至厉声呵斥:“好个国民政府的 ‘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气势逼人,力当万钧。
接着,就以事实揭露了所谓 “友邦人士” 宝爱的“文明”的实质,“他们的维持他们的 ‘秩序’ 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只要 “ ‘友邦人士’ 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接着又用三个层递式的反讽,一层比一层更为深入地揭露了蒋介石政府的实质。“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这是第一层,鞭挞对外妥协;“失掉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这又进了一层;“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 ‘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这更进一层,完全揭露了“党国”与人民对立的本质。但第三句反复辞——“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下面,紧接着写道: “可以博得‘友邦人士’ 的夸奖,永远 ‘国’下去……”,这便是答案。带引号的 “国” 字,即是对 “国将不国”的反讽,又是对蒋政府的卑称。
第三段 (第五、六自然段),更深一层的解剖,更进一层的鞭挞,“因为 ‘友邦人士’ 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原来幕后有一笔肮脏交易。使“友邦人士”伤脑筋的问题是: “学生们怎会 ‘无法劝阻’?”鲁迅摹拟了主子的呵斥:你们“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军政当局’呀?”鲁迅意指这些“军费”“政费”都用之于“安内”,即“剿共”。
第四段 (第七自然段) 系本篇写好后第二天补上的,但与全篇是一个整体。用当时报纸上两则电文,证实蒋政府继续在逼害学生。末尾一笔:“‘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画龙点睛,一笔并写两面。本篇的主调是热嘲多于冷讽,愤怒的鞭挞,厉声的呵斥,表现了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蒋政府的痛心疾首。
字数:2627 陈鸣树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583-584页.
-
陈轸之说疏陈轸之说疏 【原文】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于之地。
-
当炉一曲竹枝歌,肠断江南柰尔何。游子未归春又老,夜来风雨落花多。
-
上片写张生相思与赴约。前五句,写张生相思无奈的心态。第一次见到莺莺时,张生就为莺莺“颜色艳异,光辉动人”所震惊,这就是他稍后对红娘吐露的“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这一实心话的内情。作者将这一情节略去,直接写张生见过莺莺后所产生的浓浓的相思
-
家居妻儿号,出仕猿鹤怨。未能逐什一,安敢抟九万。常恐樗栎身,坐缠冠盖蔓。受恩如负债,粗报乃焚券。但知眠牛衣,宁免刺虎圈。清风来既雨,新稻香可饭。紫螯应已肥,白酒谁能劝。君今崔蔡手,政比张赵剑三公行可
-
“怅望送春怀”,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对酒伤春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次句直抒伤春所以伤老。“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句。杜甫此诗是飘泊成都时作。渐老,语意含悲。逢春,则一喜。能几回?又一悲。
-
《菊花·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咏菊花诗鉴赏 刘禹
-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原则。即: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
-
仿造的新词与被仿词意义相近。 1.第二天早起,她们的头发上都结了霜,男同志笑她们说:“嘿,你们演《白毛女》都不用化装了!”她们也笑男同志: “还说哩,你看,你们不是‘白毛男’ 吗?” (魏
-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
吾慕李汉超,为将勇无俦。养士三千人,人人百貔貅。关南三十年,天子不北忧。吾爱李允则,善觇多计筹。虏动静寝食,皎如在双眸。出入若变化,谈笑摧敌谋。恩信浃南北,声名落燕幽。二公材各异,战守两堪尤。天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