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西楼晚眺》 - 唐·许浑 - 哲理诗鉴赏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此诗一作咸阳城东楼或咸阳城西楼远眺,诗中写“日沉阁”与“西楼”、“晚眺”相合,故采用今题。清代薛雪一瓢诗话中说:“许丁卯(许浑字,其自编诗即名丁卯集)思正气清,诗中君子,但苦声调低哑。”颇切许诗特点,也与此诗相合。此诗系诗人抒发对家乡丹阳的怀念,并发抒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写登高兴愁。“一”上高楼,就有“万”里愁怀,“一”激起“万”,说明诗人胸中原先就积有无限愁,上城楼后突然被景色逗发了出来,那这眼前景必然有触发的潜能。“蒹葭杨柳似汀洲”,“蒹葭杨柳”是实景,“似汀洲”则为想象。正因眼前景和他家乡润州丹阳的江南风物极为相象,才兴发了他的“万里愁”。颔联写楼上景况。西下夕阳“沉”入楼阁之间,溪间云霭袅袅而起,“日沉阁”虽得回光的明丽,可是已潜滋着苍茫的暮色了。西风凛烈,灌满城楼。日在远方,风为虚体,诗人用“沉”、“满”二字,极富力度、重量的实在感。腹联写楼前景物。飞鸟下“绿芜”,蝉鸣“黄叶”间,“秦苑”、“汉宫”互文。咸阳本是秦汉两代故都,旧时禁苑,当年深宫,而今只是一片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鸟翔,诗人由万里愁衍化为万古愁了。“蒹葭杨柳”勾起乡情,“秦苑汉宫”激发兴亡之感,诗由空间的延展发展为时间追溯。尾联写世事变幻而江山依旧。“当年事”不必问,只要看那渭水仍滔滔不绝。这与“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同一机杼。万里愁也好,万古愁也罢,大可抛撇不计,要像那渭水一般永流不息。
这首诗原在怀乡思古,可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句却一直脍炙人口,也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诗句,才赢得了晚唐诗人“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的高度赞誉。这两句尤以后句最为人乐道。由于这句写出了风和雨的关系,风起云涌雨至是自然规律,这就是物性。这是人们生活中习见熟知的,一经道出,如名人之自述,这就为大家易于认同。同时,人们缘此又生发开去,将其作为一事发生前有充分先兆的比喻。诗句的含义由点扩而为面,由个别衍而为一般,显示了其哲理性。当然这里的哲理性并非以抽象的理语表现的,而是以典型的具象来体现的。同时“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诗句为人击赏,还赖于“溪云初起日沉阁”的映带与烘托。“溪云”句为实写。溪云与夕阳,一在近一在远,而使之远近易位,“溪云初起”成了远景,“日沉阁”成了近象。一为“初起”,一为“西沉”,对比成趣。“山雨”句名为实写却是虚写。“风满楼”是实在的,可是却虚空,“山雨欲来”而并未来,只是“欲来”而已。雨是有形的却未至,风虽满至却又无形,也得到虚实映发之趣。常以“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重大事件到来时的征兆,一般情况则用月晕础润。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
-
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鸟,脱毛为女人。名为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钓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
-
国学名句“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出处和解释
【名句】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语出《诗·郑风·野有蔓草》。田野上走来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有一双明亮清澈的秀目。我们偶然在这里相遇,快去找个僻静地方,对你一诉衷肠。几句诗写出情人在野外不
-
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大江汹以左缭兮,渺云涛之舒卷。草木层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囱蒨。余旦往而夕还兮,步徙倚而盘桓。虽信美而不可居兮,苟娱余于一眄。余幼好此奇服兮,
-
《壮士难移节,贞松不改柯。》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君王嫌妾妒,闭妾在长门。舞袖垂新宠,愁眉结旧恩。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羞被夭桃笑,看春独不言。
-
琴史专著。六卷。宋朱长文撰。成书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撰者事迹参见“《墨池编》”条) 《琴史》六卷,按史书列传写法,以年代顺序分人综述。其中前五卷共收各代琴家一百五十六人。论述了与所述人有关的
-
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道在纡眷眷,风行动睿篇。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中秋的古诗词的配乐,内容包括适合给描写中秋的古诗配乐的背景乐曲,急求~关于中秋的配乐诗朗诵,急求中秋诗歌及背景音乐。《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选自《全唐诗》 这
-
深度时间:通过倒置的望远镜事件将我们无辜地卷入其中。我们各自的处境、态度、学识和形象,在事件中如刀刃一般卷了起来。公众的事件形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