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象,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张秉戍)
-
典源出处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 《子虚赋》 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
-
学也者,学为人师,学不足以为人师,皆苟道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学也者,学为人师,学不足以为人师,皆苟道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题】:旧闻台城辱井石上有胭脂泪痕久未之信今见之似是淋漓涂抹之迹失笑不已因成此句
-
短篇小说。鲁彦著。写于1929年。作品描写一位为人正直、诚恳而又多才多艺的青年雇农阿成哥的美好形象及其不幸的遭遇。作者热情赞美了这位可敬佩的朋友,同时哀悼和阿成哥一起消逝的自己“最可爱的童年”,表述了
-
题解 这首诗描述的是游寺后禅院,笔调古朴,兴象深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① 。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②。
-
常奴安得似方回,争望追风绝足来。若把翠娥酬騄耳,始知天下有奇才。
-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个问题。是艺术问题,科技问题,甚至是学术问题,到现在还众说纷纭,没能形成个权威的结论。有人说,蒙娜丽莎根本就没
-
小马哥:
-
【名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注释与译文]澹(dàn)泊,对名利持淡漠的态度。两句的意思是: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
-
白居易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凭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这是一首赏花赠友的闲适之作。 首句“金英翠萼带春寒”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迎春花独特形象。“金英”指的是金黄色的花瓣。“翠萼”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