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赏析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
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
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
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
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
了此物我情。
韦应物诗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诗。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江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诗题,显得气势雄伟。
三、四两句写诗人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江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折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我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着,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诗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诗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风的古诗词整首,内容包括关于风的古诗,要整首诗,带有风字的古诗整首,有关风的古诗(要整首)。《春风》清代:袁枚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译文:春风就像贵客一般,所到之地立刻繁华起来。春风吹来时融化千山的积雪
-
【原题】:桂阳本觉院以屯将后住持舜长老於前山松竹深处结草庵居之法语诗拟而不与
-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
-
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匡庐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从此舍舟何所诣,
-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出处】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翻译】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全诗】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
-
【原题】:雁湖先生揆初在旦某以家藏唐画炽盛光如来像一轴祝先生寿稽首说偈云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
-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这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形成人们常用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
-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乳鸦啼散玉屏空”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年代:唐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