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中问答》全诗赏析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作品赏析
【注释】: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赵其钧)
-
继隋炀帝出兵辽东,征讨高句丽后,唐代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持续对高句丽出兵,战争前后长达几十年。王建的《辽东行》反映了战事的艰苦,流露出反战的情绪。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①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②,月涌大江流③。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④。 【注释】 ①危樯:高耸的桅
-
懊侬歌·江陵去扬州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大凡羁旅之士,不论情况如何不同,总不免产生异地思归之情。表达这种思归之情的诗作风格迥异。或悲词缠绵,或雄词豪放。这首诗,初读起来
-
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危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吾君方忧边,分阃资大才。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军中日无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出处】唐杜甫《 登岳阳楼 》。 【意思】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凭倚着栏杆我怎能不涕泪难休! 【全诗】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
-
豫章行李白【原文】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1]。吴兵照海雪[2],西讨何时还。半渡上辽津[3],黄云惨无颜。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白马绕
-
翠柏不知秋,空庭失摇落。幽人得嘉荫,露坐方独酌。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保小儿亦何知,相语翁正乐。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酰此生独何幸,风缆欣初泊。逝逃颜跖网,行赴松乔约。莫嫌风有
-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问信风篁岭下梅。
-
国学名句“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出处和解释
【名句】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谈丛》。在十步大小的沼泽地里一定会有香草,在只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会有忠贞之士。说明人才到处存在,要善于发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