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全诗赏析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作品赏析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本诗正作于此时。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自然会使人想起种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桥。这个地方原本就蕴蓄着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里胡姬殷勤招呼,举杯在手,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极。在朋友临当上马,相别即在顷刻之际,诗人含蓄地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这看起来似是写眼前易见之景,但实是暗喻心中难显之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鸟雀喧嚣,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道出这么两句,彼此都很瞭然,而却包含着多么深广的忧愤呵!现实既是如此,诗人又怎样考虑他们彼此的出处行藏呢?“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之景,也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象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是对政治污浊的深恶痛绝,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远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为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归隐之情,许由的流风未歇,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暗含着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这个诗题下的两首诗,虽可相对独立,若就思想内容而言,前一首有待后一首才更高,后一首则须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诗意仅止于同归颍水,追踪许由,那还只是一般诗人的手笔,而到了第二首把诗意翻进一层,才是李白所独到的境界。
(徐永年)
-
【4148】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14 4万字,2019年2月第1版,36元
-
杨枝 作者: 钱谦益 【原
-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隐,从此开始躬耕
-
名言: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注释: 黄尘清水三山下: 指在大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有时变为黄尘, 有时变为清水。更变: 交替变换。 句意: 从天上往下看三神山有时在黄尘中有时在
-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作品赏析【注释】:
-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
蹑蹻上高山,探险慕幽赏。初惊涧芳早,忽望岩扉敞。林穷路已迷,但逐樵歌响。
-
我的故乡在粤东大山中的一个客家山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所以父老乡亲被外界誉为大山里的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落脚到大山里的故乡客家人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家人怀远”类的诗句。 这是对无
-
平湖数百里,隐然一山起。中有白龙泉,可洗人间耳。吾师仁智心,爱兹山水音。结茅三十年,不道日月深。笑我名未已,来问无端理。却指岭边云,斯焉赠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