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全诗赏析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作品赏析
岐王李范是睿宗的第四个儿子,玄宗的弟弟,好学工书,礼贤下士。岐王带领王维等人同游杨氏别业并命他们写诗纪行。诗题中的“应教 ”,指奉诸王之命作诗。“别业”,即别墅。这是一首纪游诗 ,首联起笔轻捷 ,带出题意。“杨子 ”,即杨雄,西汉人,家境贫寒,嗜酒,人稀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淮王”,即淮南王刘安,西汉人,喜好学术,门客达数千人。此处借汉喻唐,以淮南王比岐王,以杨子喻杨氏 。“载酒”二字乃诙谐之笔,表面上,是说淮王重视贤才,载酒光顾贫寒的杨宅,实际是写岐王带领诗友宾朋游览杨氏别业,欢宴游乐。这样写,既点明诗题,又将赞扬岐王礼贤下士、与臣民同乐之意深隐其中。第二联描写游览的无穷兴味,情致独到,别有会心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兴阑”,即兴尽,与“坐久”为互文,意思是兴尽即将返回,发觉游宴之初的夜鸟和鸣声已经被向晓的晨鸟声所代替,四周已新积起一层落花。这两句以极富于诗意的笔法,写出了在鸟鸣声中、繁花影里度过的身心俱适的一夜。这一联以景传情 ,写景入神,感情细腻,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宋人曾季貍艇斋诗话说 :“前人诗言落花有思致者三:王维‘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李嘉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荆公‘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第三联写回程,由“兴阑”、“坐久”引出。“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上句写通过曲径,下句写穿过树林。“玉珂”,一种车铃,“玉”指其华美。张华轻薄篇 有“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之句。随着小径的曲折延伸,烛光在闪闪烁烁地移动,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后,眼前豁然开朗,岐王及其扈从的车马,随即散开,控纵由意,其乐无穷。尾联叙述抵达城门时的情况:“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意思是纵情赏玩,深夜始归,其时城门尚未开启,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依然一路笙歌,余兴未尽。
这首诗起笔用典点题,笔调略带诙谐调侃。颔联画面清静,空灵,富于情韵。颈联转为动景,笔意空旷。中间这两联既描绘了游赏所见的动人景色,又形象而细腻地表现了步移景换时的亲切感受与秉烛夜游的极高情兴。结尾处响起一片渐去渐远的笙歌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
今夜调琴忽有情,欲弹惆怅忆崔卿。何人解爱中徽上,秋思头边八九声。
-
朝天子·秋夜怀客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周
-
【4472】学习新思想(冯俊著,人民出版社,30万字,2019年6月第1版,49元)七部分:[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新时代新担当;[3]
-
木落天晴山翠开,爱山骑马入山来。心知不及柴桑令,一宿西林便却回。[柴桑令,刘遗民是也。] 作品赏析却回:一作欲回。
-
绿丝文布素轻褣,珍重京华手自封。贫友远劳君寄附,病妻亲为我裁缝。袴花白似秋去薄,衫色青于春草浓。欲著却休知不称,折腰无复旧形容。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
-
小宅非全陋,中堂不甚卑。聊堪会亲族,足以贮妻儿。暖帐迎冬设,温炉向夜施。裘新青兔褐,褥软白猿皮。似鹿眠深草,如鸡宿稳枝。逐身安枕席,随事有屏幔病致衰残早,贫营活计迟。由来蚕老后,方是茧成时。
-
国学名句“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出处和解释
【名句】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 语出清代颜元《习斋先生言行录·齐家》。圣人是肯于勤奋用功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勤奋用功的圣人。指出圣人和庸人并无资质上的差别,只要看谁肯勤奋用功,肯用功者
-
《醉眠共秋被,携手日同行。》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作者: 曹增渝
-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