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河湟》全诗赏析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作品赏析
【注释】: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河湟本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这里用以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诗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说:宰相元载对西北边事多所策划,却不为代宗所用,反遭不测;宪宗也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赍志以殁。这里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以之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之意,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略之策。杜牧比之晁错,足见对他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切宪宗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作者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其猝然而逝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作者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不用直书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此诗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加强了慨叹的语气,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虽”和“尽”两个虚字用得极好,一抑一扬,笔势拗峭劲健。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出之,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 ,余味无穷。这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亦深沉,正如明人杨慎升庵诗话所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这首河湟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艺术特色。
(张明非)
-
岛屿松门数里长,悬崖对起碧峰双。可怜胜境当穷塞,翻使留人恋此邦。乱石惊滩喧醉枕,浅沙明月入船窗。因游始觉南来远,行尽荆江见蜀江。
-
昔日双鸦照浅眉,如今婀娜绿云垂。蓬莱老守明朝去,肠断帘间究n时。
-
朱兰兰电话是我爸打来的,一听,我吓了一跳。“我快,快死了,你能来看看我吗?”那一刻,我脑子好像空了,反应不过来,但接着,便是气恼。
-
【名句】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语出《书·洪范》。凡是人中有才能、有作为的,都要使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你的国家就会昌盛,羞:进献。而:通“尔”,你。昌:昌盛。
-
本诗也是《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的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全诗围绕“早朝”两字作文章;“曙光”、“晓钟”、“星初落”、“露未干”都切“早”字;而“金阙”、“玉阶”、“仙仗”、“千官”、“旌旗”皆切“朝”字,写出皇宫建筑的富丽堂皇和宏伟气势。末联点出酬和之意,推崇对方诗艺高超。
-
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滟十里银塘。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芰荷香。双双戏、[溪鸟][敕鸟]鸳鸯。乍雨过、兰芷汀洲,望中依约似潇湘。风淡淡,水茫茫。动一片晴光。画舫相将。盈盈红粉清商。紫薇郎。修禊饮、且
-
【名句】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注释与译文]籁(lài),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此指风声。两句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处处山谷里回荡着呼啸的风声,几座山峰默默无语地站立在夕阳的余辉中。上句写声,突
-
假乐 作者: 邵之茜 【本书体例】
-
1远远的,公司办公楼就走进了秦辉的视野。好多次了,秦辉就是从这个角度,要送给办公楼一个比喻。他想出了一些,诸如精美的单反相机,装帧
-
谢家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耽海上游。疏懒几忘传笔梦,寂寥仍有负薪忧。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竞急流。如共茂先瞻气象,莫言神物在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