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唐诗大全 > 杜牧

杜牧《赠别二首之二》全诗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杜牧《赠别二首之二》全诗赏析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作品赏析

【注解】: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评析】: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
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
应首句。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张燕瑾)
猜你喜欢
  • 王吴军《闺房》

    遥远的时光里,女孩家的闺房大多是高高地矗立在阁楼上的,而阁楼又是严严实实地掩映在街道或院落的深处的。闺房一般都是小小的,小小的闺房

  • 《古文·与孙季逑书》鉴赏

    古文·与孙季逑书 洪亮吉季逑足下(1),日来用

  • 欧阳修《春帖子词二十首·九夫人合五首》全诗鉴赏

    微风池沼轻澌漾,旭日楼台瑞蔼福四海懽声歌帝泽,万家春色满皇州。

  • 古籍名著《通典》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通典》是我国古代第1部记载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政书。唐杜佑撰。是书约在大历元年(766)至六年(771)完成初稿,经长期反复修订,于贞元十七年(801) 定稿,呈献朝廷。北宋时就

  • 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发展获得新动力

    【4894】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发展获得新动力(赵长茂主编,党建读物出版社,18 1万字,2017年7月第1版,33元)△8章:①从“摸着石头过河

  • 寓言《宋王偃恶楚威王》意译和解说

    宋王偃 ① 恶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视朝,必诋楚以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 如出一口。于是行旅之自楚适宋者, 必构楚短以为容。国人、大夫传以达于朝。狃 ② 而扬。遂

  • 金其《列女传》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金其 《列女传》八卷,汉刘向著。刘向(约公元

  • 欧阳修《思白兔杂言戏答公仪忆鹤之作》全诗鉴赏

    君家白鹤户雪毛,我家白兔白玉毫。谁将赠两翁,谓此二物皎洁胜琼瑶。已怜野性易驯扰,复爱仙格何孤高。玉兔四蹄不解舞,不如双鹤能清◇。低垂两翅趁节拍,婆娑弄影夸娇饶。两翁念此二物者,久不见之心甚劳。京师少年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注释】 选自《老子》七十四章。 奈何:为什么,怎么能。 惧之:威吓百姓。 【赏析】 老子在讨论国家法治问题时说道: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意思是: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还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老

  • 《啰唝曲赏析》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

相关栏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
  • 杜甫
  • 白居易
  • 王维
  • 王昌龄
  • 柳宗元
  • 韩愈
  • 陈子昂
  • 高适
  • 李商隐
  • 岑参
  • 王之涣
  • 杜牧
  • 韦应物
  • 李贺
  • 张若虚
  • 孟浩然
  • 刘禹锡
  • 张九龄
  • 崔颢
  • 王勃
  • 骆宾王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