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全诗翻译赏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
(解题) “大宗”最高之宗,即天下事物的本然,就是“道”。“师”得道的人。题意 “得道的大师”。 主旨在论“道”。“道” 是虚无,是无为。体现这个“道”的是真人。真人外生死,绝是非,齐万物,忘己而一任
-
南漪杜鹃天下无,披香殿上红氍毹。鹤林兵火真一梦,不归阆苑归西湖。
-
论题解析 [解题]微笑(smile),指不显著的笑容。微笑,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微笑,它敛于心,展于形,不夸张,不矫饰,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快乐传达,是一种真诚以待的为人之道,是一种豁达开朗的人生选
-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简析】 秋夜
-
小马哥:
-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吴融中进士后在朝廷任职,前期曾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后
-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
-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名言: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
[唐]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
我是高五那年才考上的大学,后来,就留在济南工作。其实,我完全有可能在高三那年考上,根本用不着复读,这全都怨我父亲。我不叫父亲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