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唐诗大全 >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全诗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刘禹锡《咏史》全诗赏析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作品赏析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咏史二首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赞扬了西汉汉武帝时任安坚守节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借以表达了诗人心如砥柱,不肯屈事权贵的高贵品质。

〔作者〕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绝句多登临咏怀之作,格调深婉,神韵悠长。白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有刘梦得文集。旧唐书卷160、新唐书卷168有传。全唐诗卷354-366,存诗12卷。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品析〕

刘禹锡在仕途上可谓一波三折,但在政治上、人格上,却是一位不妥协的斗士,是一个硬骨头。唐顺宗永贞元年,正是诗人春风得意的时候,王伾、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在新即位的顺宗李诵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实施一系列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措施。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积极参与谋议,并担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改革触及了一大批权贵人物的利益,他们疯狂反扑,仅五个月后,“永贞革新”遭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宪宗元和十年(815)召回长安,诗人看到一批趋炎附势之徒,不可一世,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讽刺诗,又触怒了权贵,再度遭贬,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又过了十四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才被召回,又挥笔写下了再游玄都观,宣称“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的硬骨头精神令人敬佩。这首诗就是诗人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中的“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非无势”,并非没有权势,意谓权势显赫;“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褚少孙在史记·田叔列传后面补叙任安事,载武帝语:“任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后死于北军护军使者任内。“终不去”,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卫将军)。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举的方法来叙事。上句写霍去病,称其官职而不称名姓,说明霍去病的官位显赫,接着用双重否定的词句,进一步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骠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下句写任安,称其字而不呼其名,字里行间有一种亲切感,充满着敬重之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后来独自领兵出战,取得赫赫战功,深得汉武帝信任,跟随他出征的军官都封侯拜将。后来,汉武帝“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诗人所写的就是这样一段事实。我们一般读史记,一般都不太重视这一段的记载,都注意卫青、霍去病的立功封侯以及他们的贵幸,所谓“将军不败由天幸”。可诗人对这一段记载却十分在意,十分感慨。可以说,任安身上有诗人的影子在。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象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句中的“剧”急剧,厉害的意思;“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砥柱”,山名,在黄河三门峡中。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山。”诗人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官场上更是如此,落井下石,互相倾轧。诗人的两次遭贬,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真是可佩可敬!

这首诗借史说话,抒发感慨,将叙事、议论、抒怀融为一体。史记中短短的一句话,诗人撰写成一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志向坚定,无疑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好事。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1t.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1t.html[/url]
猜你喜欢
  • 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全诗赏析

    下客依莲幕,明公念竹林。纵然膺使命,何以奉徽音。投刺虽伤晚,酬恩岂在今。迎来新琐闼,从到碧瑶岑。水势初知海,天文始识参。固惭非贾谊,惟恐后陈琳。前席惊虚辱,华樽许细斟。尚怜秦痔苦,不遣楚醪沈。既载从戎

  •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出处】唐王维《老将行》。 【翻译】 汉朝的卫青屡次讨伐匈奴,从来不曾失败过,这是由于天幸; 李广勇猛过人,却总是无法建立战功,这是因为他的命运不好,天幸:

  • 现代人对古诗词的曲解(有哪些被后人曲解的古文或者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现代人对古诗词的曲解,内容包括为何现在的好多人对古文断章取义,曲解歪曲,被后人曲解的古文或者古诗词,现代诗歌为何没落现代人对诗人的误解为何那么深。01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

  • 《古文·核舟记》鉴赏

    古文·核舟记 魏学洢明有奇巧人(1)曰王叔远,

  • 《代东门行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离别时的送别场面,运用顶真修辞手法,将这几句一线贯穿。接连出现两个“离声”和“涕零”。增强了诗的缠绵悱恻之情。给诗定了沉郁的基调。诗的首句,借用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久倦羁旅的游子最厌恶、最害怕的便是离歌

  • 《送柴侍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送柴侍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送柴侍御》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尽管主题不同,但却都表现出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才华。在《送柴侍御》中,李白表达了对别离之情的伤感和不舍之情;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他则以恬淡的心境送别好友,并流露出对友情的深情厚谊。虽然两首诗的风格和语言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李白浪漫而豪放的诗歌表达方式。这两首诗相互呼应,共同展示了李白富有情感、洒脱奔放的诗人形象。

  • 关于月亮的散文(精选5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月亮的散文(精选5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骆宾王《初春于斜岭送益府窦参军宴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骆宾王:初春于斜岭送益府窦参军宴诗序 骆宾王分首三秦,送君千里。青天白日,非旧国之春秋;玉斝金樽,是他乡之杯酒。况复圭岭南望,切登高

  • 《田家赏析》

    这首诗在主题上没有逸出元、白“新乐府诗”范围,也是为农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呼吁。由于陈师道的生活比较接近人民,他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更具有震撼力。“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看似写农村习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呜动身;归来惊动村里的看家狗

  • 千家诗七绝《曹豳·春暮》诗词赏析

    诗用白描手法紧扣暮春时节节令变化进行描摹,写落花已尽,绿荫渐浓,林莺声歇,青蛙登场,绘景摹声,清新明快,毫无萧瑟哀怨。

相关栏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
  • 杜甫
  • 白居易
  • 王维
  • 王昌龄
  • 柳宗元
  • 韩愈
  • 陈子昂
  • 高适
  • 李商隐
  • 岑参
  • 王之涣
  • 杜牧
  • 韦应物
  • 李贺
  • 张若虚
  • 孟浩然
  • 刘禹锡
  • 张九龄
  • 崔颢
  • 王勃
  • 骆宾王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