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全诗赏析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作品赏析
【注释】: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倪其心)
-
当欲游南山行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 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良木不十围,洪条无所因。 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 大匠无弃材,船车用不均。 锥刀各异能,何所独却前? 嘉善而矜愚,大圣亦同然。 仁者
-
最近天气极其寒冷。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北方大雪纷飞,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也罕见地飘起了雪花。有媒体报道:南宁群众纷纷出门去“秀青
-
[唐]卢照邻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常思稻梁遇,愿栖梧桐树。卢照邻是幽州范阳(郡治在
-
柳宗元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 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 ’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 ’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蓏、饮食既坏
-
又名《山堂考索》。类书。宋刊本十集,一百卷;元、明刊本有所增补,分成四集,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宋章如愚撰。成书于嘉定间。 章如愚,字俊卿。生卒年不详。婺州金华(今属
-
小马哥: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桂林古诗词大会,内容包括关于桂林山水的古诗,赞美桂林的诗句,有没有关于桂林的古诗。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陶潜彭泽五株柳 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如阳朔好 碧莲峰里住人家 ---
-
【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注释与译文]梅枝疏朗的影子,在清澈见底的水里纵横交错;阵阵清幽的香气,在朦胧的月色中四处飘溢。这两句诗塑造了梅花冠绝群芳的清丽形象,绘影传神,被人誉为神来之笔
-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第一百七十卷
-
短歌行·对酒当歌曹操【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慨当以慷[3],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4]。青青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