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为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由此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诗开篇既未点题意,也不叙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邻”,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 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胸怀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 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转到正题上来,语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 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来,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还是恨 “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阔大者愈显阔大,渺小者愈显渺小。因此 而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极为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远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纵目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 上升到顶点,“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铺垫充足,结句点破,水到渠成。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 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诗人怅然远望的送别之态,十分生 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颇富神 韵。
-
名言: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注释: 起: 振兴。八代: 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和隋八朝。济: 补救。溺: 沉沦。 句意: 韩愈的文章改变了东汉以来散文发展衰微的局面,他的道德补救了天
-
我相信,我所经历的也正在被你经历那些咬牙切齿的想念、爱和愤怒,所折磨的绝不仅仅只是我。我们之间越来越理性,你学会了友好的推辞而我学
-
吴鼓吹曲辞伐乌林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
-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昨日池塘春草生,阿连新有好诗成。花园到处莺呼入,骢马游时客避行。水暖鱼多似南国,人稀尘少胜西京。洛中佳境应无限,若欲谙知问老兄。
-
古池碧水深, 青蛙“扑通”跃其身, 突发一清音。 (陆坚译) 【赏析】 松尾芭蕉这一著名俳句,作于1686年(日本贞享三年,中国康熙二十五年)。开始只写有中七字,下五字。上五字空搁着。其弟子其角力主用
-
南方少雪,故远自北方而来雪。飞叶落,随风杂舞,故曰 “间”,雪有六花,带雨而湿,故不成。曰垂罄,则无酒资矣;曰易赊,则酒尚可得也; 曰无人,则酒亦空设矣; 曰有待,则酒亦不遽赊也。意曲而辞达。(刘文蔚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儿子挖坟歇后语大全,内容包括2015年3d111期歇后语字谜今天的,歇后语急,20个歇后语。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形容一个人,内容包括古诗中经典的描写一个人很孤独的诗句,用古诗词“形容一个人话太多,惹人烦”的句子,古诗词是形容一个人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稳重豁达,又温润如。落叶他乡,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唐代诗人马戴译文: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 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
-
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自觉心骨爽,行起身翩翩。始知绝粒人,四体更轻便。初能脱病患,久必成神仙。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常疑此说谬,今乃知其然。我年过半百,气衰神不全。已垂两鬓丝,难补三丹田。但减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