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柳枝词》全诗赏析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诗鉴赏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出,是该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
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逶迤展开,下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涉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目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头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 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间地点,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出,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接,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 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
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 昔-- 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章法圆密,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 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
作者: 梁颖甫 【本书体例】
-
(节自 《留侯世家》)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 ①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以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②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
-
名言: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 注释: 悖: 背离。佛: 通“弗”, 否, 不。 句意: 使唤人不考虑对方意愿, 教育人不按照对象的才性; 这样, 其结果自然是背离
-
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
-
【4659】国家论(王鹏编著,中国艺术出版社,22 8万字,2019年1月第1版,46元)△34节:什么是国家;国家起源、本质、定义、类型、形式、机
-
过零丁洋[1]文天祥【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2],干戈寥落四周星[3]。山河破碎风飘絮[4],身世浮沉雨打萍[5]。惶恐滩[6]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
-
故园云水绕乡音有时候,人生路上,无意中就会有让你心动的邂逅,无论是人还是风景。六月,家乡附近,总有我采风的痕迹。无论是窗外的绿园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人生几何的诗句,内容包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全诗几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哪首诗,人生几何是那首诗的句子。短歌行 【作者】曹操 【朝代】魏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
-
江亭夜月送别一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题解该送别诗仍然作于诗人滞留蜀中期间,时间也在秋天。简析小诗用
-
《菩萨蛮 宿水口》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浮生长客路。 ② 事逐孤鸿去。 ③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注释】 ①水口:安徽来安、福建古田、江西赣县皆有水口镇。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