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二》张九龄诗全文注释与翻译赏析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诗文解释】
江南一带生长着的丹橘,经过严冬仍然碧绿成林。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本来可以推荐给嘉宾,无奈阻隔太多路途遥远。命运决定了遭遇,循环的天道无法追寻。世人只说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荫凉吗?
【词语解释】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诗文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全诗平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
《清明》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黄庭坚借助清明这个节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哀思。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黄庭坚的悲伤和对生命的思考。
-
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上片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
-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作品赏析【注释】:(固其然一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莞邑农村盛行“相睇”,拍拖中的男方要到女方家让女方的亲戚朋友过目,俗称“面试”。陈村的阿华今天就要到拖友阿娟家
-
名言: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句意: 食物没有固定的滋味, 适合口味的就是最美的。 出处: 明·高濂《遵生八笺》
-
(节自 《陈涉世家》)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① 。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 !” 【译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表达对孩子希望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对子女寄托希望”的诗句,古诗词中表达父母对孩子祝福、期望的句子,表达对孩子希望的诗句。1. 《示儿》宋代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 《洗儿诗》宋代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
-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水石潺湲
-
热暖将来镔铁文。暂时不动聚白云。拨却白云见青天。掇头里许便成仙。
-
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 ① :“吾闻庞氏之子不孝 ② ,其行奚如?”子思对曰:“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厉伯入见 ③ ,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