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苏轼词翻译赏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 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 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 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 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 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 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 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诗以清丽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明媚的春景,表现了宦游在外的人对物候变化的敏锐感受,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同时称颂了陆丞诗格调高古,富于艺术感染力。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合抱:两臂围拢那么粗。形容树木粗大。 毫末:极细微。指刚刚萌芽的小树。 累土:一筐一筐土累积起来。 【赏析】 老子主张,防止祸患产生应在其没有发生之前,或刚发生之际。
-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交友类名言赏析《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低年级古诗词大赛试题,内容包括小学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小学古诗词竞赛试题一定要有答案,小学古诗词竞赛试题。不知细叶谁裁出,( )2、洛阳亲友如相问,( ) 3、劝君更尽一杯酒,( )4、( ),孤帆一片日边来。 5、莫愁前路无知己,( )
-
青琐曾留眄,珍藂宛未移。幸分霖雨润,犹见豓阳姿。岸帻来朱槛,攀条忆绛蕤。能令人爱树,不独召南诗。
-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作品赏析【注释】: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难金华,投奔当时在婺州任太守的赵明诚之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陈氏第。在金华期间,李
-
车邻 作者: 董笔正 【本书体例】
-
苏子瞻大臣论上 以义正君而无害于国,可谓大臣矣。 天下不幸而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你送一首句有关春天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请吟诵一句有关春天的古诗词,关于春天古诗词100首写春的古诗关于,关于春天的古诗,10首。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江南春唐代: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
-
王思任《小洋》 王思任 由恶溪登括苍,舟行一尺,水皆汗也。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 吴闳仲送我,挈睿孺出船口,席坐引白,黄头郎以棹歌赠之。低头呼卢,俄而惊视各大叫,始知颜色不在人间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