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游赏》苏轼词翻译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及其同伴面对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写他们宴会上用的糕点,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一本题作“杭州端午”,则此指粽子。)“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以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诗意,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
《高阳台》一调,音节整齐谐悦。此词开头“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就是四字对句的定式。古代计时的器具,每过一刻时光,则有银签铿然自落。“频听银签”,一“频”字,可见守岁已久,听那银签自落声已经多次,说明夜已深矣。“重燃绛蜡”一句,说那除夜灯火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文配画,内容包括小学生简单古诗配画图片,怎么给古诗配画和图片,关于母爱古诗配画图片大全简单。要古诗配画和图片,首先要了解诗的背景,其次是读懂诗的含义,最后还要明白诗人当时的心境,根据这几点来给古诗选择画和图片。如何读懂古诗:注意
-
李葂 不涂铅粉不施朱,破冻芙蕖色转殊 ① 。 为问君家旧花墅 ② ,雪深有此一枝无。 【注释】 ①芙蕖(qu):荷花。②花墅:周围长满鲜花的别馆、房屋。 【评说】 本诗选自扬州博物馆藏李葂《荷花图轴》
-
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希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鲁堰田畴广,章陵气色微。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
【生卒】:1894—1962【介绍】: 美国后期意象派*兼具体派*诗人。他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父亲是哈佛大学教授,该校唯一的神教牧师。
-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
-
古文观止·明文·刘基·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请写出两句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请你写两句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词,给两句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五年级语文书两句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
-
【原题】:宣和丁酉太夫人终天墓庐中读金光明经见摩诃萨埵投身饲虎因缘尝以颂赞欢之绍兴庚午临封又是以诵读复成一偈
-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①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