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 春情》全诗鉴赏
作品赏析
【注释】:【注释】
①“道字”句:吐字不清,苦于言不成句。
②绿鬟:古代少女发式。 绿:黑色。
③彩索:彩色的秋千绳索。
④趁燕:追赶空中的飞燕。这里形容秋千上的少女身轻似燕。
【评解】
此词描写春闺少女的“慵困”情态。作者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
慵的神情意态。构思新颖,不落陈套。全词轻柔细腻,情致缠绵,清丽谐婉,多彩多姿,
为苏轼婉约词的佳作之一。
【集评】
贺裳皱水轩词筌:“彩索”两句,“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
风残月’之下”。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在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在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在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
看了昆剧《十五贯》,叫我念念不忘的是况钟那支三落三起的笔。 自从仓颉造字,蒙恬造笔以来,凡是略识“之乎” 的人,都是要用笔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吟歌赋诗,要用笔,种田的、赶买卖的,记豆腐白酒帐,要用笔,
-
第 366 页[①]纤纤:细小的样子。这二句是说纤纤如玉钩一样的月牙,开始出现在西南楼上。 第 367 页[②]墀(chí池):指台阶。娟娟:美好的样子。蛾眉:古时称美女弯曲的眉毛。这二句是说那弯如蛾眉的新月又照射在东北面的台阶上。
-
安仁西界者,余之故里也。其境有马祖岩,古者之善游者咸遗贵刻美言于此焉。 壬寅之腊月卅日,余沿山径而至一冈。寻至一歧路,左右皆岩也。乃先行右道。 其路左为岩,其右为潭。鸟百啭乎林间,溪汩汩出乎石下,其石
-
陶潜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 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
-
《渡汉江》是宋之问的一首诗,描写了作者渡江之时的心情和感慨。诗中通过描绘江水波涛汹涌、天空阴云密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动荡。这首诗通篇短小精致,运用了众多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托情、对比、象征等,以表达作者渡江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首诗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深邃的哲理意味,通过对渡江这一平凡而又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人生中常常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并传递了坚定和勇气的力量。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意义深刻,堪称宋之问诗歌创作的佳作。
-
有人计算过,中国从秦始皇开始,出现了四百九十四个皇帝,可让人们记住的没几个,而一部《三国演义》,使刘备这个皇帝成了中国人大都知道的
-
【注释】:
-
渐台通翠浪,暑殿转清风。帘卷东朝散,金乌未遽中。
-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商隐的诗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意思:身体没有像彩凤那样色彩绚丽的双飞翼,但心灵却能够像灵犀一样心领神会,没有障碍地互相理解和沟通。 上一句:只要心中有爱,即便身体没有彩凤般的绚丽翅膀。 下一句:只要心有灵犀,即可心意相通。【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
-
柳梢青 刘辰翁 铁马蒙毡, 银花洒泪, 春人愁城。 笛里番腔, 街头戏鼓, 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