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歌子 游赏》全诗鉴赏
作品赏析
【注释】: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 :“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
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是说作者及其同伴面对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 :“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 ”,写他们宴会上用的糕点,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一本题作“杭州端午”,则此指粽子。)“琼彝倒玉舟 ”,“彝”为贮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最后以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 ,唐时为大曲 ,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 ,明月满扬州 ”诗意,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
一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
早春白玉蟾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1104—约1229),原名葛长庚,字白叟,号海琼子
-
忽忆芳时频酩酊,却寻醉处重徘徊。杏花结子春深后,谁解多情又独来。
-
话说四川眉州,古诗谓之蜀郡,又曰嘉州,又曰眉山。山有蟆顺、峨眉,水有岷江、环湖,山川之秀,锺于人物。生出个博学名儒来,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当时称为老苏。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大苏名轼,字
-
(下离上坎) 《既济》 :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
【注释】 选自明·黄宗羲《原君》。 毕世:毕生。 经营:操劳,谋划。 【赏析】 黄宗羲以启蒙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独有的眼光和思想角度,审视、观照古代君主的地位及其作用,他在《原君》中指出,古代君王原是要为
-
点击进入: 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原文 读完郑振铎的《蝉与纺织娘》,倘若你能再找来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看一看里边的那篇《蝉》,那么你一定会产生莫大的兴趣,发现存在于这二者之间的微妙的差异。
-
》原文与赏析张磊原创 [先秦]宋玉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俗话说:“雁过留声,
-
先帝虑汉、贼 ① 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② ,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
-
欲去公门返野扉,预思泉竹已依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