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撼庭秋》全诗鉴赏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作品赏析
【注释】: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 ,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在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 。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写的是:在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 ,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在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 !“ 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 ,目的是突出“ 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 ,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上片泛写别后相思 ,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 ,古人多有 ,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在“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 ;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在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
【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注释与译文]找呀找呀,象丢失了东西似的心神不定,在这冷冷清清的秋日黄昏,我感到无限的凄惨和悲戚。这几句词,七组迭字,三层意思,感情由表及里,倾诉了词人对国破
-
夫自衔自媒者〔1〕,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2〕,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3〕,贤人
-
“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文评文论”类的诗句。 在诗歌的造诣上唯独杜甫一个人可称得上至善至美,当时的诗人
-
念子抱沉疾,霜露变滁城。独此高窗下,自然无世情。
-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① ,黄昏独坐海风秋 ② 。更吹羌笛《关山月》 ③ ,无那金闺万里愁 ④ 。 【注释】 ①烽火:古代于边防要地筑高台,敌至则燃火报警,称烽火。百尺楼:即置烽
-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本书卷一《独
-
《词林正韵》 负笈辞卿相待错。驺响津亭,两地阑珊索。 斟饮一痕惟一度,都将雪影霜华落。 戏里人踪宵夙诺。遥忆当时,早已今非昨。 风破炙灯听寂泊。残零好梦吹窗朔。
-
节操履行,皆人所难,好学修身,深自藏晦。|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节操履行,皆人所难,好学修身,深自藏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言: 民之失德,干餱以愆。 注释: 民: 人们。失德: 指失去朋友的交谊。餱(hou): 干粮。这里指粗糙的点心。愆: 过错。 句意: 人们为啥失交情, 饭菜不周致交恶。 出处: 《诗经·伐木》
-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