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全诗赏析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作品赏析
【注释】: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在这寂寞的谪戌旅途中,他想念那早五个月远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的好朋友元稹。在漫长水途中,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伴着荧荧灯火,细读微之的诗卷,写下了这首舟中读元九诗。
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为什么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呢?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溶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凄苦,是这首小诗的基调。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了,对读者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压力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传来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象塞马悲鸣,胡笳呜咽,一起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读诗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象韩愈听颖师鼓琴时那样:“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了。诗的前三句蓄势,于叙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最强烈的音乐效果。
如果你反复吟哦,还会发现这首小诗在音律上的另一个特点。向来,诗家最忌“犯 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小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我们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音节蝉连,委蛇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赖汉屏)
-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
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不复知天大,空馀见佛尊。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作品赏析《杜臆》:此亦指寺前望见者。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靠靠云气动①,闪闪浪花翻②。不复知
-
秦淮花烛词 作者: 钱谦益
-
金印累累佩陆离。河梁更赋断肠诗。莫拥旌旗真个去。何处。玉堂元自要论思。且约风流三学士。同醉。春风看试几枪旗。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
-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 ① ,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②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 ③ ;散而条达者 ④ ,
-
春(其一) 燕舞莺啼朗日出, 情来趣至赏西湖。 水清鳞跃罍觚举, 锦带华裳珺若淑。 夏(其一) 清语见淑莲, 琼汁过俏颜。 意沉逢媚景, 未遇旧时媛。 秋(其一) 淡阳初破叶,黯日影阑珊。 山
-
僧惠洪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原诗今译】 花美秋千架上的彩绳飘向高空一端, 妙龄的美
-
【生卒】:1923—【介绍】: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并在该州的一些小市镇度过了童年。他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马德里
-
百丈休牵上濑船,一钩归钓缩头鳊。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俗说黄杨岁长一寸,遇闰退三寸。)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寒节气古诗词译文,内容包括小寒节气诗句,关于小寒的古诗,小寒节气诗词鉴赏大全关于小寒著名诗句。立春偶成宋代:张栻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译文时近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眼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