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节选)”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注释】 ①其所居易:指敌人驻扎的地方平易。 ②覆:覆盖,此指大举进袭。曹操注云:“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③徒:步行。此指步兵。 ④条达:细而长的样子。 ⑤营军:安营扎寨。⑥益备:加强战备。 ⑦陈:同阵。 ⑧期:期待。 ⑨粟马:用粮食喂战马。肉食:指杀牲口吃。 ⑩悬缶(fou音否):指收拾炊具。缶:汲水的瓦器,这里泛指炊具。 (11)谆谆翕(xi音细)翕:形容士卒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的样子。 (12)委谢:委派使者前来道歉。 (13)合:交战。(14)去:撤离。
【今译】 敌人离我很近而很安静,是倚仗它据有险要的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来挑战,是想诱我前进;敌人驻扎在平易的地方,是为了贪图便利。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向我袭来;草丛中设下许多障碍,是敌人布下疑阵;鸟儿向上飞起。是下面有伏兵;野兽惊骇逃窜,是敌人大举进袭;飞尘高而尖,是敌人的战车来了;飞尘低而广,是敌人的步兵来了;飞尘分散而细长,是敌人在打柴;飞尘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方使者言辞谦卑而敌军正在加紧备战,是要向我进攻;敌方使者言辞强硬而敌军又向我进逼,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部署在翼侧,是正在布阵;敌人没有预约而前来讲和,是另有阴谋;敌人往来奔走而摆开兵车,是期待与我交战;敌人半进半退是企图引诱我军;敌人倚着兵器站立,是饥饿的表现;敌人汲水而急于先饮,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前进,是疲劳的表现。敌军营寨上飞鸟聚集,表明营寨空虚无人;敌人夜间惊叫,表明军心恐慌;敌军纷扰骚动,表明将帅没有威严;敌军旌旗乱动,表明行阵混乱;敌军官吏暴怒,表明疲劳过度;敌军用粮食喂马、杀掉牲口吃肉,收起炊具不回营房,表明他们是准备拼命突围或逃跑的穷寇;敌兵聚集一起低声议论,是其将领不得众心;敌军一再犒赏士兵,说明办法已经用尽;敌军一再惩罚士兵,说明处境十分困难;先对士兵凶暴后又惧怕士兵,说明敌将极不精明;敌军委派使者前来道谢,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交锋又不撤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
【集评】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通相敌之法三十一事,或由望而知之,或由闻声而知之,或由敌使之辞气得之,其近者或得之谍者之来告,或得之居民之传闻,直如张机之言病情,不待知者而知其切当也。”
【总案】 本节一连提出了三十一种观察判断敌情(即所谓“相敌”)的方法,是作者对实战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包含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法因素。行文一泻而下,语气连属,文势壮观。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八下人教版文言文古诗词,内容包括人教版语文八下所有古诗古文,八下语文书人教版要背的文言文古诗,跪求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材古诗词和文言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八下课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①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② 。东夏之命 ③ ,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带柬字古诗词,内容包括诗名里带柬字的诗词,诗名里带柬字的诗词,带有柬字的字。《木兰花 拟古绝决词谏友》作者:纳兰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
故经 ① 之以五事,校 ② 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
-
夏雨入夜,涉水芙蓉街。晚风扑面,挟几点露水,递过一阵芬芳,那是泥土混着青草的气味。这般时节,大明湖左近的空气总是湿热,天空也压得很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年级背古诗词,内容包括一年级必背古诗二十首,一年级古诗大全70首,一年级小学生必背的古诗。画 唐朝•王维 静夜思 李白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
-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所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韩非子·说疑》) 【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与越石父(杂上·二四)》原文鉴赏
-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出处】唐白居易《 卖炭翁 》 【意思】忽然,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传 来,商贩们慌慌张张地四散奔逃,热闹的集市顿时一片混乱。那两
-
重经孟河旧游会见筑城时②,城下家家种柳枝。试看柳枯心半蠧,争教人老鬓无丝③?①孟河,孟津,在今河南孟县南。②会,恰巧。③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