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小记》原文、注释和解析
明·萧士纬1
雨中上韬光2,雾树相引,风烟披薄3,飞流木末,江悬海挂4。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5,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6,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7,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8。白太傅碑可读9,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10,临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11。
1 萧士玮(1585-1651):字伯玉,号萧斋,明代文人,有春浮园集。2 韬光:即韬光庵,在杭州市灵隐寺西北。3 披薄:弥漫的样子。4“飞流”二句:形容雨势之骤猛。木末:树梢。5 营卫:中医术语,指血气的作用,即精气。6 灵隐: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上。7“楼观”二句:唐初诗人骆宾王游灵隐寺所咏诗句。8 了了:十分清晰的样子。9 白太傅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之“灵隐寺碑”。10沸波:指钱塘江潮,韬光庵顶有石楼,正对钱塘江。11“声无哀乐”:晋人嵇康有声无哀乐论,言声音本身并无哀乐,哀乐全在于人的情感。
【析点】 本篇写雨中登韬光所见,故而文中紧扣“雨”字绘景、记事、议论、抒情。且不说雨中登山“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那烟雨蒙蒙的景象,且不说“飞流木末,江悬海挂”那非凡的气势,便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的议论,亦夹杂着雨中独特的体验。“妍”是雨洗绿阴千岭树的秀美,“苍”乃雨中嶙嶙山石的苍劲,“活”意为润活有灵气。此三字最是精到,读之真觉是处之山湿气氤氲,苍莽润泽,青翠欲滴。想来作者雨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时的感受也定大异于昔日的骆宾王吧。就是雨中观碑、听泉的雅趣,也多少冲淡了“僧少可语”的那份遗憾、寂寞。至于“枕上沸波”一段,乃是反照“雨”字,却又充满哲理意味。既“声无哀乐”,却又觉“视听幽独,喧极反寂”,正暗示出作者感情也冷润如迷蒙的雨,夹杂着许多清寂。
全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容纳了如此之多的内涵,行文骈散相间中又那般笔墨灵动,脉络清晰,足见作者一番匠心!
-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
-
一译《诉讼》,著名表现主义*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重要长篇小说。1914年写起,1918年完成,1925年始出版。小说共17章,其中最完整的只有9
-
隋季失天策,万方罹凶残。皇祖称义旗,三灵皆获安。圣期将申锡,王业成艰难。盗移未改命,历在终履端。彼汾惟帝乡,雄都信郁盘。一月朔巡狩,群后陪清銮。霸迹在沛庭,旧仪睹汉官。唐风思何深,舜典敷更宽。户蒙枌榆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华山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而卒葬之 3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5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
指意象派正式诞生前的意象主义*创作和思潮。1908-1912年一般为前意象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有爱德华·斯托勒和特·伊·休姆*。1908年特
-
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
-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出处】 唐李白 《长相思之二》 【翻译】 赵瑟刚刚停弹,蜀琴便奏起来 了。借用蜀琴的典故,并用凤凰柱、鸳鸯弦来隐喻夫妻之间的 和谐气氛。 注: 赵瑟,相传赵国的女子长于弹瑟。凤凰柱,指刻成凤凰形的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本书读完古诗词本,内容包括哪有卖《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要读一本书,分三个境界(古诗好的人帮帮忙吧)要读一本书1:第,亲子古诗词共读学生感悟300字。亲子共读读后感《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读后感很久没有坐下来好好地把一本书读完了,放寒假了,正好学校老师也提倡亲子共读,儿子也很愿意和我一起读
-
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瓮馀不尽酒,膝有无声琴。圣贤两寂寞,眇眇独开襟。
-
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还乡无他计,罢郡有余资。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想到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