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佝偻承蜩”注释、翻译和解说
——庄子·达生
【注释】
①佝(gou)偻(lou):驼背。②锱(zi)铢(zhu):古时衡量名称,六铢为一锱, 四锱为一两。喻最小最轻。③厥 (jue): 通橛,树桩。④拘:止。⑤凝: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以为当作“疑”,王叔岷庄子校释 以为 “疑”犹 “拟”也。
【意译】
孔子到楚国去,穿过树林的时候,看见有一个驼背老人在粘知了,就好像拾取一样容易。孔子问道:“你是凭技巧呢,还是获得了道?”回答说:“我已获得了道。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在竿上累叠两个丸子而不会掉下来,那么失手的机会就很少;累叠三个丸子而不掉下来,那么失手的机会就只有十分之一; 累叠五个丸子而不掉下来,那就好像拾东西一样容易了。而且我安处身心,就好像树桩一样静止,我用手臂持竿,就好比枯木之枝一样稳当,虽面对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却只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上,我心无二念,不愿以其它东西而转移对知了翅膀的注意,还怎么会粘不住知了呢?”孔子听了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说:“用心专一不分散,就可比拟神工,就正是说的这位驼背老人啊!”
【解说】
记得从前小学课本中有“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对外面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都发生了兴趣,不像驼背老人那样专心致志,结果什么都没有抓着。现在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当年也许都从这则小小的故事里获得过莫大的教益。而驼背粘蝉的故事则从正面影现了这个道理。其人背虽驼,却能胜过常人,就在于他能抛开一切杂念,用志不分。他其实并不是用有形的手去捉知了,而是把全身心都化作了自然,与知了交游,所以万无一失。由此推行开去,凡事只要能进入与自然同化的忘我境界,也就能得心应手,无所不能了,这就是道与技的区别。技尚是一种有我的境界,有我则物我对立,以我应物,虽心细如发,谨谨然如履薄冰,也难免有疏忽闪失。而道则是一种物我同化的自由境界,处身如树桩,执臂如枯枝的驼背老人正是这种得道的象征。然而,世界上的诱惑太多了,名誉、金钱、女色都是讨人喜欢的狐仙,稍一分神,就可能使你走上歧路,所以要达到“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的境界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相关名言】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是在于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国·法布尔
学必无所蔽而后可。
——陆九渊
-
都人布金地,绀宇岿然存。山气蒸经阁,锺声山国门。老杉春自绿,古壁雨先昏。应有幽人屐,来留石藓痕。
-
古文观止·《左传》·寺人披见文公 (僖公二十
-
青苔故里怀恩地,白发新生抱病身。涕泪虽多无哭处,永宁门馆属他人。
-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③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 【注释】 ①鉴
-
妾家近隔凤凰池,粉壁纱窗杨柳垂。本期汉代金吾婿,误嫁长安游侠儿。儿家夫婿多轻薄,借客探丸重然诺。平明挟弹入新丰,日晚挥鞭出长乐。青丝白马冶游园,能使行人驻马看。自矜陌上繁华盛,不念闺中花鸟阑。花间陌上
-
《词林正韵》 西窗坠睫。旧鱼笺、至情倍切。 挑灯拈酒一顾,阑珊两鬓雪。 著墨行廊好月。待人来、复圆彼缺。 可还有梦忆我,相思尽断绝。
-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
-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劲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
作者: 莫渝
-
衰年正苦病侵凌,首夏何须气郁蒸。大水淼茫炎海接,奇峰硉兀火云升。思沾道暍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不是尚书期不顾,山阴野雪兴难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