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断于法”注释、译文和评说
【注释】 用策:抽签。用钩:指拈阄,与“用策”类似,是古代分配财物的一种方法。
【译文】 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如果舍弃了法度而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治理国家,那么惩罚和奖赏都只是出于君主的随心所欲。然而,即使受赏的人得到了应得的奖赏,他还是希望得到的奖赏更多;受到惩罚的人即使罪有应得,也还是希望惩罚能够再轻一些。君主不依据法度,而凭主观衡量赏罚的轻重,那么同样的功劳可能会有不同的奖赏,同样的罪行可能有不同的惩罚,对君主的怨恨由此而产生了。所以分配马匹的时候要使用工具,分配田地的时候也要使用工具,不是因为工具比人有智慧,是因为这样才能去除私怨。所以说:高明的君主依据法度而不是凭主观愿望,一切事务都依照法度来决断。以法度为原则,根据具体情况每个人都恰如其分地得到应得的奖赏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再指望君主能够增加一点或减轻一点。这样,怨恨就无从产生,上上下下就和睦了。
【评说】 慎子提出的“事断于法”在当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取代“临事制刑”,改变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做法,有利于破除特权制度。因为法律一经公布,作为一种公开的、普遍的、确定性的法律形式,就获得“共知性”、“双向约束性”的特点。民众有可能以法律为武器来与统治者的任性与专制较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权利对于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在今天,“事断于法”也有现实意义,它强调尊公抑私,以法治国,要求全社会都以法律和法令作为标准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不擅作主张、不越权,能够有效去除由于个人的专断独行对实行法治的妨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以图找古诗词,内容包括寻找找古诗词,以图求诗词联以图求诗词联,找古诗词。战争的古诗词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
-
默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为气 〔1〕 。人之情也,伤如之何!极野苍茫,白露凉风之八月 〔2〕 ;穷途萧瑟,青山白云之万里 〔3〕 。奏鸣琴则离鹍别鹤,惊歧路之悲心 〔4〕 ;来胜地则时雨凉风,助他乡之旅
-
玉仙瑶瑟夜珊珊,月过楼西桂烛残。风景人间不如此,动摇湘水彻明寒。 作品赏析楼西:一作西楼。
-
浪淘沙 作者: 白居易 【
-
北师大版语文古诗词百度文库(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全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北师大版语文古诗词百度文库,内容包括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全部),北师大版语文110册所有古诗,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所有古诗词(目录即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清朝人看外国戏十九世纪的中国人到西洋去看戏,他们所留下的记载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史料。可惜这些人大都只注意光怪陆离的布景灯光和袒肩露背
-
【注释】:赵长卿这首《阮郎归 》,题为客中见梅。词的意蕴是以梅花象征客子,词的主旨在题目藏而不露。“年年为客遍天涯 。”年年为客,极写飘泊时间之漫长。遍天涯,道尽飘泊空间之辽远。作者开篇径言与家乡的隔绝,真实地道出心灵上所担荷的羁愁之深重。
-
【原题】:顷尝将漕淮东林子长今膺是选因以小诗述怀庶几古人赠言之意云
-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崇云临
-
谷子云讼陈汤疏 臣闻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仄席而坐;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