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翃《客中九日》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王翃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九日”即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这一日登高游玩的习俗,文人又多以之入诗。王翃此篇,便是写在异乡度重阳的感受。
“重阳”之得名,因古以九为阳数,九九相重,是为重阳。通常这时节多朗爽天气,故便于登高。此诗所写这一年重阳,却是阴雨天气。首句由此落笔写景:细雨霏霏,天色晦暗,又是到了日暮时分。显然,这不是一个登高赏景的好时机。句中“阴”字,既是说天气,又针对节名的“阳”字,隐指节日气氛被破坏,用得颇巧妙。二句接写居处周围景色:湖边楼阁的飞檐,映照在寒凉的池水中。这一句写得很美。“飞”具有动势,而飞檐落在清澈寒凉的池水中的投影,却是一个静态。在阅读心理上,造成丰富的感觉。二句组合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细雨、阴云、寒水是一个方面,但云层并不很厚,仍可看到夕日余晖,它与具有动势、色彩富丽的飞阁组成另一个方面。灰淡中有鲜丽,平静而不沉闷。从中透出寂寞孤独、却仍有其活跃与喜悦成分的心理状态。看来作者并不是十分苦恼。
这不是一个宜于登高的重阳节,诗人也没有上山。他自我解嘲说:便去登高又有什么味道?重阳是菊花(“黄花”)开放的时节,赏菊是登高赏景的一项内容。但猜想起来,菊花也会讥笑自己这远出的游子,年年重阳,都在异乡登高,不得与家人同游。言外之意,这样登高,不过是应景罢了。此中透出悠悠的乡愁,但也不是逼出很凄厉的调子,好像是一声轻叹,便不再多说。
这诗虽是写人生不得志的一面,却不陷于沉闷枯索,仍不乏对生活的兴味,辞采清新雅丽,声调和谐优美,颇有唐诗的味道。
-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原诗今译】 绵绵细雨滋润着帝都的街市, 远看草色青青近看顷刻消逝。 这是一年春天顶好的风光啊, 会胜过皇都如烟似雾的柳丝。
-
久别鹓鸾侣,深随鸟兽群。教他远亲故,何处觅知闻。昔日青云意,今移向白云。
-
来往天吴一梦间,故人半作冢累然。独依旧社传真法,要与遗民度厄年。赵叟近闻还印绶,竺翁先已反林泉。何时策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 作品赏析【原题】: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僧舍
-
《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言: 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 句意: 土能够把河水变混, 却不能把海水变混; 风能把树木拔起, 却不能把山拔起。(喻君子的节操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的。) 出处: 唐·罗隐《两同
-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
命服虽同黄纸上,官班不共紫垣前。青衫脱早差三日,白发生迟校九年。曩者定交非势利,老来同病是诗篇。终身拟作卧云伴,逐月须收烧药钱。五品足为婚嫁主,绯袍着了好归田。
-
古文观止·张謇·儿子怡祖字说 前儿之生十有三
-
最好是做石最好是昆仑之石没有砌阶登高之乐没有垫路铺踩之苦是云最好是昆仑之云没有被欣赏、解暑的殊荣无畏于汇聚,也无畏于离析种花最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