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唐宋词之《苏轼《定风波》》原文、鉴赏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唐宋词之《苏轼《定风波》》原文、鉴赏和赏析

苏轼定风波苏 轼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吟啸:意态潇洒,且吟且啸。吟,吟咏。啸,长啸。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春寒。④萧洒:一本作“萧瑟”。

仿梅道人山水图【明】蓝瑛

美国私人藏

鉴赏 元丰五年(1082)春,因为黄州东坡的土地过于贫瘠,所以苏轼准备在比较肥沃的沙湖买田耕作。之前他先去沙湖相田,即实地考察田地,可见他是作了在黄州度过余生的打算。当年正月,作者写了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词,末句有“吾老矣,寄馀龄”语,可以印证他的这种打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受到残酷的政治打击,侥幸免死之后被贬黄州,过着半流放半软禁的生活。在这一段经历中,苏轼遭受的巨大的苦难,引发了他对仕途、政局的极端失望,也使他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可贵的是,苏轼始终没有被苦难所折服,他虽然需要解脱自己的心灵,但他的办法不是屈服,不是逃避,而是要乐观地超越。此时,他内心潜藏的佛、道思想和隐逸情绪剧烈抬头,帮助他舒缓了疲惫的内心。苏轼到黄州之后写过很多探讨人生的文章和诗词,可以这样说,这段日子苏轼所写的词,没有一首不是饱含着他这方面的深深思考的。而这些思考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这首非常简单又非常著名的小词。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小事,来写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竹杖芒鞋”“烟雨”“料峭”“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也是他此后人生态度的写照。苏轼及其词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明月几时有”的潇洒,也不仅是因为他“大江东去”的豪迈,更是因为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开篇“莫听”“何妨”二句形成转折,在写景之时便已说尽了全词的大意,其蕴涵的深意读者自能心会。“竹杖”三句,由“吟啸且徐行”发展而来,表面是写词人的动作,实际上是在写一种心态,一种生活。“竹杖芒鞋”是农民的行走工具,马是官员的坐骑,苏轼表面上是说,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比马更加轻快,实际上“轻”字有许多潜藏的意思。如果说“马”是功名富贵的象征,那么此时摆脱了这些束缚的作者,的确感到了轻松。“一蓑烟雨任平生”既可以理解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原因,也可以理解成是它的结果! 因为有通达的心态,所以能够从最简朴的生活中找到极致的快乐,而找到了这样的快乐又让心变得更加通达,二者互相促进。下阕写雨停之后的情景,但苏轼跳出那些“雨过总会天晴”的论调,得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结论。雨停之后,清凉的春风吹醒了酒意,前方山头暖暖斜照的夕阳仿佛在迎接他的归来。这一幅雨晴斜照图,算是得到了中国绘画中最极致的真味。接着“回首”一句,明写风雨,暗写人生,自然而然地归结到最后的结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超越荣辱、得失的旷达心态。

全词可以说通篇都在议论,可是却仍然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欣赏到了当时的美妙景色,可见情景交融之巧。苏轼以议论入词的作法,此时已炉火纯青、巧夺天工。

苏轼在东坡志林里明确记载他自己去沙湖相田、准备买田耕种的过程。我们不知道这次沙湖道中遇雨是在去相田的那时候,还是后来去买田的时候,或者是某天耕种回来的时候。从“同行皆狼狈”来看,很像是最后一种情况。苏轼跟几个在沙湖也有田的邻居一起春耕回来,路过一片树林时天下起了雨,众人赶忙狂奔躲雨,只有苏轼安详得一路行吟,欣赏着雨色。一会儿雨过天晴,他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会心一笑。这是一个怎样美妙的事情,这是一幅怎样美妙的画卷! 写出这样的词,说明他的心真的已经解脱了,此后苏轼进入了文学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姚苏杰)

集评 清郑文焯:“此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链接 词之旷达风格。“旷达”本是魏晋文人所崇尚的一种任性自适、举止无检束的风度。世说新语任诞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文士传谓张翰“任性自适,无求当世,时人贵其旷达”。晋书裴頠传谓:“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后来文学批评中用以形容风格境界,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就有“旷达”一品。以此品评宋词,则“旷达”词风的代表人无疑是苏轼。苏词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境界高旷,情感飘逸,并以理遣情,使自身超越于尘俗之外;本词则自述“一蓑烟雨任平生”,视人生之途“也无风雨也无晴”,抒写出一种任天而动的坦荡之怀。他的多数词作,都渗透着他性格中“旷达”的因子。宋人评苏词,虽未曾使用“旷达”的字样,但如胡寅所评“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题酒边词),张炎所谓“东坡词极雅丽舒徐,高出人表”等,都是在描述其“旷达”的风格特征。至晚清陈廷焯以“清超”评苏词(白雨斋词话卷八),王国维判定“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等等,则已明确地指出苏词的主导风格为旷达了。苏词的旷达,在宋词中独标一格,并影响了同时和后世的若干人,在宋词和宋以后词史中形成了重要的风格和流派。(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猜你喜欢
  • 《塞路初晴》阅读答案及简析

    《塞路初晴》是一本优秀的诗集,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独到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诗集通过描写大漠中初春的阳光和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读完诗集,我深受启发,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且被他的文字所感染,也激发起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 学习古诗词的反思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学习古诗词的反思,内容包括学习古诗的感受或感想,学习古诗后的感想和收获,读古诗词有什么反思和收获。古诗文的培训让我们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

  •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王维 【原文】: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

  • 范仲淹《苏州十咏其一·泰州十咏》全诗鉴赏

    至德本无名,宣尼一此凭。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 韩愈《南山诗》全诗赏析

    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无风自飘

  • 金少凡《年的末日阳光》

    有一双眼睛从理工楼的第四层,由打北边数第三面,挂着红绒布窗帘的大玻璃窗子里面朝外窥看的时候,正是公元1982年的末日。末日俩字,当时的

  • 唐宋词之《孙浩然《离亭燕》》原文、鉴赏和赏析

    孙浩然《离亭燕 ① 》孙浩然 孙浩然 一带江山如画。景物向秋潇洒 ②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③ 。橘树荻花洲 ④ ,掩映竹篱茅舍 ⑤ 。天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人渔樵闲

  • 孟浩然《宴张别驾新斋》全诗赏析

    世业传珪组,江城佐股肱。高斋征学问,虚薄滥先登。讲论陪诸子,文章得旧朋。士元多赏激,衰病恨无能。

  • 《风钻》鉴赏

    作者: 田锐生

  • 7首最孤独的古诗词,最后一首的境界无人超越!

    孤独,是生命的常态。时间染白了我们的青丝,岁月让我们尝遍孤独。林语堂说,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品味孤独的时候,你会站在尘世喧嚣外,多少热闹,都与你无关,世人皆醉我独醒。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