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注释】
选自唐·杜牧阿房宫赋。
长桥卧波:长桥横卧在水面上。
未云何龙:没有云哪来的龙?周易:“云从龙,风从虎。”
复道:空中架木的通道。连通宫中楼阁,上下都有道,故称复道。
霁:雨后初晴。
冥迷:幽暗不明,迷离恍惚。
【赏析】
阿房宫赋一文,主要是通过阿房宫建筑的浩大宏伟,来揭露秦王穷奢极欲的罪恶。所以,阿房宫宏大的地势、壮丽的气象、浩繁的建筑、巨大的规模,都被作者以夸张的语言,描写得真切生动,如在眼前。言其广,称“覆压三百余里”;言其高,称“隔离天日”。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等句,写楼阁之密,宫室之美,更是把阿房宫繁复萦回、盘旋折绕的建筑群落,描绘得既简练,又形象。其中下面一句,更为传神: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意思说:没有云彩哪来的游龙?原来是长桥横卧在水波之上!没有雨过天晴哪来的彩虹?原来是楼阁的复道架设在高空。高低建筑不计其数,步入其中,如进迷宫,不辨西东。
描写长桥,不说长桥如龙,而以“未云何龙”问之;描写复道,不说复道如虹,而以“不霁何虹”问之,用的是比喻设问句。前一句将“长桥”比作“卧波”之“龙”,后一句将“行空”的“复道”比作“长虹”,意思说:龙从云,为何未见云就现了龙?雨过天晴才有虹,为何天没有下雨就出现了彩虹?诗人不直接作比,而在设问中比之,而且辅之以铺陈、夸张、反问等多种句式,将一座神奇迷离、堂皇宏丽的“阿房宫”富有诗意地再现了出来,平添了诸多审美元素,不仅比喻新颖,有形有色,而且意境优美,如诗如画。
这种句式的运用,既恰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惊叹之情,给建筑物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又显得笔势跌宕起伏,能够传达阿房宫廊桥复道凌空盘折的气势风貌,而且音调铿锵,像流水一样铮淙有声,能令人在想象和联想中领会景物的美妙,获得一种审美快感,其笔力之凝练,情感之热烈,艺术表现力之高妙,的非一般人所能及。
宋代苏舜钦受其影响,在新桥对月诗中描写松江长桥说:“云头滟滟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后面一句,显然化用了杜牧文句的意境,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这两句诗给予了高度赞赏(欧阳修六一诗话)。
-
寒夜阻良觌,丛竹想幽居。虎符予已误,金丹子何如。宴集观农暇,笙歌听讼馀。虽蒙一言教,自愧道情疏。
-
国学名句“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出处和解释
【名句】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语出《韩非子·难一》。烧光树林打猎,只能一时猎得很多野兽,以后就再不会猎得野兽了;用欺诈的办法对待人民,只能一时蒙蔽人民,以后就再也
-
趋府不遑安,中宵出户看。满天星尚在,近壁烛仍残。立马频惊曙,垂帘却避寒。可怜同宦者,应悟下流难。
-
刘克庄青云失脚谪零陵,十载溪边意未平。溪不预人家国事,可能一例受愚名。愚溪在今湖南
-
三悲曰:奇峰合沓半隐天,绿萝蒙茏水潺湲〔2〕;因嵌岩以为室,就芬芳以列筵。川谷萦回兮
-
李放写我真,写来二十载。莫问真何如,画亦销光彩。朱颜与玄鬓,日夜改复改。无嗟貌遽非,且喜身犹在。
-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
-
《眉妩 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①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②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③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④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
-
此诗原题《海西庵夜》,陈衍辑《近代诗钞》,改为《独夜》,更为切合题旨,并廓展了诗的意境,避免了原题因过于坐实而显得拘泥局促的不足。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