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代诗文名篇之搜神记《李寄》原文、鉴赏和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代诗文名篇之搜神记《李寄》原文、鉴赏和解读

搜神记李寄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 “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 ”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 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 以置穴口。 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 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 “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李寄是一篇英雄主义的传奇之作。自从人类脱离了大自然的怀抱,便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地步。暴虐的异己力量——野火山洪、毒虫猛兽,不时侵袭人类,增加他们的恐惧。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是依靠群体的力量、依靠日趋成熟的社会来谋求自存的,但在心理上,却渴望超人的保护。于是,自初民的神话至后世的小说,英雄除暴始终是富有魅力的题材。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在襁褓中扼杀毒蛇,后来斩杀猛狮与凶龙;我国神话中的后羿射杀猛兽长蛇,射落九日解除亢早,这都是同一种社会心理的产物。李寄正是在这株古老而繁茂的英雄传奇树上开出的一朵小花。

李寄是一位贫家少女,家居东越庸岭之下。庸岭有蛇妖作祟,每年须一童女献祭。李寄自愿请献。她准备了饵食、利剑、猎犬,引蛇出洞后奋力斩杀,除了一方大害。李寄被越王聘为后,举家皆富贵。这篇作品情节紧凑,层次分明。全文很清楚地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段交代事件背景,借官吏的束手无策烘托蛇妖的凶横气焰,同时反映出民众任妖虐害的可怜境地;第二段写李寄应募,通过父母的怜惜不允反衬李寄一往无前的决心;第三段是全文高潮,写李寄经过周密准备一举歼蛇; 第四段写李寄为后,事迹留传。这样紧凑匀称的情节结构是与英雄除暴的传奇内容相适应的。直至白话小说的成熟作品,如水浒传的鲁达除霸、武松打虎,情节结构也不脱此类模式。

在艺术表现方面,李寄的突出之点是对比。大要言之,有三重对比: 李寄与蛇妖的对比,李寄与官吏的对比,李寄与九女的对比。三重对比各有意味,而以第一重对比最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英雄传奇作品中英雄形象都是体魄强壮、武艺超众的男子汉。赫拉克勒斯力大无比,后羿箭法通神,鲁达胆勇出众,武松艺高胆大。而李寄却写的是一位女英雄,而且是十二、三岁的少女。她的敌人却是“长七、八丈,大十余围”的巨蛇,以至弱至柔当至强至凶,反而歼妖取胜。这就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风采,令读者耳目一新。作者在李寄与蛇妖的对比描写中处理得十分细致,又分为前后两层。前一层对比着眼于表面,极力表现蛇之凶焰与李寄之柔弱。这条蛇不仅长大无伦,而且已成精怪,可以降祸给都尉长吏,还可以托梦降谕,俨然是主宰一方祸福的妖神。而李寄呢?贫家幼女,自称“生无所益,不如早死”,而父母则“不听”与“慈怜”。作者在这里没有写李寄决心除妖的豪言壮语,而是让她痛陈孝思,只言赴死而已。这样一则可以造成悬念,二则与蛇妖产生对比,为下文戏剧性的强弱转换作好铺垫。后一层对比通过强弱易势来揭示实质。李寄在生死关头镇静从容,她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心雄胆壮,一派大将风度。蛇妖出洞吞食米团时,她“便放犬”,然后“从后斫得数剑”,于是巨蛇踊出而死。真是胜得干净利落。在李寄面前,横暴一时的蛇妖气焰顿敛,变成了冥顽不灵的蠢物。这一变化似有几分意外。但细体味,又很自然。一切妖物不是都只能欺凌弱者乘虚而入吗?当李寄怀剑坐庙之时,那一身誓除妖孽的凛然正气,早已慑服了蛇妖的邪祟。作者借李寄之口讲:“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这两层相反的对比构成了全篇情节的戏剧性转折,并在转折中刻画出光彩夺目的巾帼英雄。

李寄形象的主要色彩是英雄主义的,是超人的。前述的坐庙和斩蛇皆属这方面的浓墨重彩。斩蛇以后,入蛇穴,举九女髑髅,哀之痛之; 成功后,“缓步而归”,也是极富神韵的渲染,但作者的笔触不止于此。李寄形象还有另一个突出的方面:刚毅深沉。她战胜蛇妖的原因之一是准备充分。这固然表现了她的聪慧智谋而与上文照应,却更显示了李寄深沉刚毅的性格。在坤元录中李寄是“受雇应之”,被动地进行这一斗争(见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引)。本文则是主动应募,而且在父母一再阻止下毅然“潜行,不可禁止”。很明显,此时李寄已有成算在胸。但她不事张扬,对父母则以体谅家境为辞。这样,李寄便不是逞一时刚勇之血性,而是襟抱不凡、智勇足备了。

李寄与官吏的对比反映了民众呼唤英雄的社会心理基础。官吏的职司本在保护民众,而在蛇妖淫威面前却只图自保,不惜为虎作伥。民众被妖虐害,求助无门,一个贫家女子挺身而出,成了他们的保护神。这一方面抨击了昏官庸吏的无能,另一方面在李寄身上涂染了“侠”的光彩。文学中,武侠题材常盛不衰,其渊源便在于民众渴望从超人处得到保护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寄斩蛇与武松打虎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李寄与九女的对比,集中在李寄对髑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咤言,是作者突出主题的一笔,此不繁言。

中国文学中上的女子形象绝大多数是弱者或恶势力下的牺牲品,偶有美满结局,也不过嫁个好丈夫而已。李寄刚毅勇武的形象便在文苑中格外炫人眼目。只是结尾以嫁与越王终,则未免俗套。不过,遍察中外民间传说,少女的美妙梦想大多须“白马王子”而圆满,李寄终为王后,足见民众对她的崇仰与祝福,也未可深咎。



猜你喜欢
  • 唐宋词之李清照《渔家傲》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渔家傲》是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她以渔家人的傲慢态度表达了自我志向的追求。这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渔家人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豪情和乐天心态。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渔家傲》是一首优美的词,通过描述渔家人的生活和心态,反映了作者对自由、快乐和追求的向往。在忧愁和困扰中寻找希望与慰藉的主题在词中得到了极好地体现。这首词给人以温暖、舒适的感觉,也引起了读者对于自由生活和追求方式的思考。

  • 唐宋散文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 ,又得钻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西浚者为鱼梁 3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 4 、负土而出 5 、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6

  • 含反义词的古诗词(带有反义词的诗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含反义词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带有反义词的诗句,带有反义词的古诗,含反义词的古诗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少壮--老大)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东--西)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地)4、大弦

  • 《停云赏析》

    此诗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歌全篇贯穿了陶渊明因

  • 苏轼《携妓乐游张山人园》全诗鉴赏

    大杏金黄小麦熟,堕巢乳鹊拳新竹。故将俗物恼幽人,细马红妆满山谷。提壶劝酒意虽重,杜鹃催归声更速。酒阑人散却关门,寂历斜阳挂疏木。

  • 《南乡子·小雨湿黄昏赏析》

    《南乡子·端午》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节的一种闲愁。   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

  • 吴兆骞《混同江》

    吴兆骞《混同江》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吴兆骞 混同江水白山来,千里奔流昼夜雷。 襟带北庭穿碛下,动摇东极蹴天回。 部余石砮雄风在,地是金源霸业开。 欲问头鱼高宴处,萧条遗堞暮潮哀。 这首诗描绘混同江一泻

  • 韦应物《寓居永定精舍(苏州)》全诗赏析

    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

  • 杜甫《陈拾遗故宅》全诗赏析

    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悠扬荒山日,惨澹故园烟。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彦昭超玉价,郭振起通泉。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盛事会一

  • 李商隐《西溪》

    李商隐《西溪》唐山水诗鉴赏 李商隐 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 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 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萝。 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 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 京华他夜梦,好好寄云波。 西溪,在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