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鲁迅《题三义塔》全文、注释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鲁迅《题三义塔》全文、注释和赏析

奔霆飞熛歼人子②,

败井颓垣剩饿鸠③。

偶值大心离火宅④,

终遗高塔念瀛洲⑤。

精禽梦觉仍衔石⑥,

斗士诚坚共抗流⑦。

度尽劫波兄弟在⑧,

相逢一笑泯恩仇⑨。

【注释】

①鲁迅日记1933年6月21日载:“为西村真琴博士书一横卷云: ‘奔霆飞焰歼人子……’。”西村真琴,日本友人。一二八事变中在上海,曾在闸北三义里废墟得一鸽,后带回日本,与家中鸽子养在一起,不久该鸽即死去。西村先生即埋葬该鸽于院内,并立一碑,上刻“三义冢”,亦即诗题中之 “三义塔”。该诗前有小序云:“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诗后有跋文:“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鲁迅并记。”

②奔霆飞熛,指枪炮炸弹的爆炸轰击。霆,疾雷;烟,火焰。熛: 手稿和日记中均作 “焰”。

③败井颓垣,指闸北三义里的废墟。饿鸠,指西村所得之鸽子。日本人呼鸽子为堂鸠,

④大心: 慈善之心。管子·内业: “大心而敢。”注:“心既浩大,又能勇敢。”

⑤瀛洲: 这里指日本。

⑥精禽:精卫鸟。山海经·北山经:“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⑦斗士:中日两国反法西斯战士。诚坚:意志真诚坚定。抗流: 抗击法西斯逆流。

⑧劫波:梵语,劫难。祖庭事苑:“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大曰经疏:“梵之劫波有二义,一者时分,一者妄执。”

⑨泯恩仇: 指消除战争中结下的仇恨。

【析】 这首七律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颂歌,写于1933年6月21日,收集外集。诗是为日本生物博士西村真琴为一只中国鸽子垒的坟 “三义冢” 而写的。1932年 “一二八”事变时,西村担任大阪每日新闻社的代表团团长,在上海组织医疗服务团,致力于中国儿童爱育工作。一次,他在闸北的三义里看见一只受战火摧残而失去主人的鸽子,感到很可怜,于是把鸽子携回日本丰中市自己家里,希望把这只鸽子与日本鸽交配,生出小鸽后作为和平使者送回中国。不幸次年这只鸽子死了,西村把它理在院子里的紫藤下面,并立一小碑取名 “三义冢”。西村又自绘小鸠三义图寄赠鲁迅并求题诗。为此,鲁迅怀着深情厚谊写下了这首洋溢着国际主义精神的诗篇。诗中深情地表现了在那黑暗的年代里一个 “没有失去理性” 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对中国儿童所寄予的友情。

因有西村在“三义里”弄堂里拾到的鸽,才有“三义冢”的坟,也才有鲁迅题三义塔的诗。他们俩人思想相通,心心相印。在诗的 序 中,鲁迅说: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一小冢,需与农人共建似乎不甚合理。然细究其来,并非误记,而是鲁迅有意将真相隐晦起来,以此 “模糊敌人的眼睛。” 在 跋 中又记道:“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死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这里“聊答遐情”并非实情,仍出于同一目的的。

首联“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鲁迅以极其愤怒的心情,对日本法西斯暴行进行揭露和控诉,真实地描绘了日寇对我国上海施行狂轰滥炸的情景。“奔霆”似的炮弹,“飞熛” 似的烈焰,残杀了成千上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到处是一片瓦砾焦土,只有那残墙败井的废墟中,残留下一只失去饲主饥饿的鸽子。人民惨遭屠戮,就连一只小鸽也难逃战火蹂躏,诗人怎能不悲愤填胸,裂肝碎胆呢?这是对日寇逞暴肆虐的控诉,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谴责。颌联笔锋一转撇开战火不提,把主要篇幅正面引向友谊的歌颂。“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热情歌颂、赞扬了日本友好人士西村真琴的正义行为,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在硝烟弥漫,兵刃塞途的劫难中,“饿鸠”之所以能 “离火宅”,是因有幸遇到 “大心”的西村,才得以劫后余生,幸存下来,故鲁迅用了 “偶值”两字。尤其幸运的是被拯救出来后。还受到精心饲养,死后又修塔埋葬,鸽子是和平、友好的象征,“三义塔”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盏明灯”,成为两国人民永远的纪念物,它是希望!是理想!是光明!

诗的前四句写实,后四句写情,是虚写。由咏物转入抒情,由鸽子的遗骨而引起诗人无限思念和不尽的遐想。因鸽子而想到“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想到那“三义塔”下的鸽子从睡眠中醒来,就像精卫鸟一样,衔西山木石以填平被阻隔的东海,重新架起了神州与瀛台友谊的桥梁。诗人又想到,到那时,我们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联合起来,精诚团结,矢志不移,为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两国人民的和平友好而共同努力。诗人把炎帝的少女溺于东海,具有浪漫色彩的美丽的神话,与鸽子葬于瀛洲联系起来,把神话故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把鸽子与人民联系起来,深情地表现了两位友人共同的命运和眷念之情。意思是说只要有“精禽梦觉仍衔石”的决心和精神,那么“斗士诚坚共抗流”的愿望就必然会变成现实!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题旨所在,“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诗人深切地相信,今天中日两国虽然隔阂很深,但是兄弟的情谊仍然存在,在度过漫长艰苦的岁月后,历史遗留的恩仇宿怨终将在相见一笑之中化为金灿灿的友谊之花。正如鲁迅1933年2月致小林多喜二家属的唁电中说的那样: “日中两国人民群众,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间制造鸿沟,并且仍在继续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他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岁月并没有辜负诗人殷切的期望,在诗人去逝36个春秋之后,1972年唇齿相依的中日两国人民终于用血填平了 “鸿沟”,从此方开雾霁,恢复了睦邻邦交。

题三义塔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两个突出的特色。首先是采用象征的手法。诗中“饿鸠”的遭遇,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火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这种象征又是采用以小喻大表现出来的。西村拯救一只饥饿的小鸽,表现了人的善良本性,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是对人民的同情,是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为这只小鸽建塔也是一件小事,然而这小鸽、小塔、小碑中包含着大义,塔小情谊深,碑小意义宏。其次是语言带有浓厚的佛家色彩,诸如“大心”、“火宅”、“高塔”、“劫波”都是佛家用语。“大心”是宽厚、善良、仁慈之心;“高塔”为冢是佛家死后安葬的特有标识;“劫波”在佛典中是天文数字的长时间单位,比喻年代的久远。诗人这样用词,大概认为西村博士在生物科学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具有佛教的大慈大悲世界观的原因,所以才这样题咏,以表现宽厚、博大、深挚、虔诚的胸怀。

猜你喜欢
  • 《行路难·其一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杜牧《送牛相公出镇襄州》全诗赏析

    盛时常注意,南雍暂分茅。紫殿辞明主,岩廊别旧交。危幢侵碧雾,寒旆猎红旓。德业悬秦镜,威声隐楚郊。拜尘先洒泪,成厦昔容巢。遥仰沉碑会,鸳鸯玉佩敲。

  • 白居易《登灵应台北望》全诗赏析

    临高始见人寰小,对远方知色界空。回首却归朝市去,一稊米落太仓中。

  • 李白《古风其四十五》全诗赏析

    八荒驰惊飚。万物尽凋落。浮云蔽颓阳。洪波振大壑。龙凤脱罔罟。飘摇将安托。去去乘白驹。空山咏场藿。

  • 【中学生必背】古诗十九首的诗词名句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诗十九首》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全诗赏析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作品赏析【注释】:原序: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

  • 欧阳修《柴舍人金霞阁》全诗鉴赏

    檐前洛阳道,下听走辕声。树荫春城绿,山明雪野晴。云藏天外阙,日落柳问营。缓步应多乐,壶歌咏太平

  • 《赵子礼劝农回有诗和者盈轴然皆颂德诗非劝农赏析》

    【原题】:赵子礼劝农回有诗和者盈轴然皆颂德诗非劝农也拟和二篇

  • 楚辞《哀郢》原文,注释与鉴赏

    哀郢《哀郢(yǐng颖)》是《九章》中的一篇。哀郢,哀悼郢都。郢,楚国国都。本篇表现了诗人在流放中的伤感之情和对故乡郢都的赤诚之心

  • 《游桃花记》

    〔明〕陈继儒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花得阳气及水色,大是秾华。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错如绣。予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