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注释】
选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济:救助。
溺:淹没。这里指佛、老之道的毒害。
帅:主帅。
【赏析】
自东汉以来,儒道衰颓,重辞藻、尚对偶、协音律的骈俪之风盛行,各种异端邪说相继兴起。虽然经过了隋唐之际王通、初唐陈子昂等人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努力,绮靡空虚的文风依然没能完全扭转。到了中唐,韩愈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纠正这种不良文风,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在文坛上开风气之先的巨大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意思说:韩愈挽回了自东汉以来衰败了八代的文风,他提倡的儒家道统拯救了天下,他的忠心触怒了君主,智勇战胜了三军主帅,这难道不是化育万物,关乎国家命运盛衰,浩然而独存的正气吗!
从东汉时起,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注重形式,内容空洞的骈丽文风,文与道分离,到六朝时,这种骈丽化风气更加盛行,并一直延续到唐代,严重地束缚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唐初陈子昂以复古相号召,强调恢复风雅兴寄传统,标举汉魏风骨,成为诗文革新的一面旗帜。
唐代贞元、元和前后,韩愈以复兴儒道为号召,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文章形式)道(文章内容)统一”,“文以载道”,重道而不废文,并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文气说,反对骈偶,倡导质朴自由的秦、汉散文,要求学习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因袭,强调创新,提出“文从字顺”、“因事陈辞”,“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的文体改革论。韩愈自己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践,“集八代之成”。其文雄健浑厚、结构谨严,气势充沛,说理透辟,语言精练,有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想象新奇,境界开阔,气魄雄伟,“奇崛险怪”,自成一家,是韩、孟(郊)诗派的代表诗人。
苏轼认为,韩愈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确立了古代散文的新传统,从此散体化古文取代了骈文的统治地位,散文的表现范围得到拓宽,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文风受到了沉重打击,韩愈也因此成为文拯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家。
本句“文起”、“道济”、“忠犯”、“勇夺”四句,炼字炼意,对仗精切,用语典重,对反映韩公一生的勋业、高度评价韩愈在恢复和继承“文统”和“道统”方面的历史贡献,十分恰切,笔力千钧,令人信服。
-
作者: 张俊山
-
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 明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一名《北游记玄帝出身传》,简称《北游记》。四卷二十四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建邑书林余氏双峰堂梓”。余象斗,又名世腾、象鸟,字仰止、文台、子高
-
故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故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注释】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过:前一“过”为名词,过错,错误。后一“过”为动词,指犯了错误。 莫大:没有比这更大的。 【赏析】 晋灵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大修宫室,加重赋税;他从高台上用弹弓
-
到家是在下午五点钟,洗洗澡,吃吃饭,便已经快近黄昏了。看到这个阔别的古旧家乡,一种亲热之感,正如看到我的年老的母亲一样。我想打听一些事,但不知该打听些什么,就笼笼统统地问我的女人说:近来,家乡情形怎样
-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1) ,沉鳞竞跃 (2) 。实是欲界之仙都 (3) 。自康乐以来 (4) ,未
-
雪似鹅毛飞散乱,人披鹤氅立徘徊。邹生枚叟非无兴,唯待梁王召即来。
-
作者: 郭晋稀 【本书体例】
-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
《眉妩 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①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②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③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④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