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虽然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但真正豪放的词,在他的词作中,仅占很小一部分。而绝大多数的,是抒情、咏物、应景、赠答之作,有一些,甚至相当婉丽,即使放在婉约词人的作品中,也是一流的。这一首蝶恋花就是这样的词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点明时间是暮春,这是很容易引起伤春之感,进而引发乡思的季节。“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是很平常,但又很优美的江南景色。“陌上柳绵吹又少”,大好春光,渐渐离去了,惆怅之中,又联想到“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思乡了。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这是灵氛为屈原占卜,劝他“勉远逝而无狐疑”,早点离开楚国时说的话。苏轼却因天涯芳草引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苏轼的家乡四川,乡村景色非常美,田间沟渠纵横,修竹柔柳环抱中,或三四家,或七八家,茅舍相接,清澈的小溪环绕,与江南的风光有些相似,难怪苏轼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下片就像一篇没有结局的小小说,轻灵跳脱,引人遐思无限。
绿水环绕的人家,高高的院墙把墙内的花园与墙外的小道隔开了。围墙内,传来一阵阵少女玩秋千时的清脆笑声。墙外的行人,虽然看不见墙内的景象,但这天真烂漫的笑声,却让他听得痴了。
“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内的女孩玩够了,离开了,但墙外的那位“行人”,还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这想象,又因为注定没有结果而增添了些须烦恼。“多情却被无情恼”,也成为古往今来男女交往中的一句至理名言。这让我想起一首流行歌曲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也许,在这里能找到答案。
苏轼有一个叫朝云的侍妾,最受苏轼宠爱。苏轼晚年,朝云一直跟随在他身边。苏轼贬惠州时,有一次正值初秋,曾让朝云唱这首词。朝云边唱边流泪。苏轼很奇怪,问她哭什么。朝云说:“我所不能忍受的,是‘陌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惠州在当时是极苦极边之地,还能不能回中原故乡,谁也说不清楚,所以朝云唱到这两句就会流泪了。苏轼还开玩笑说:“我正在悲秋,你又来伤春了。”不久,朝云就在惠州去世。朝云死后,苏轼终身不再听这首词。
-
霏霏点轻素,渺渺开重阴。风花乱紫翠,雪外有烟林。雪近势方壮,林远意殊深。会有无事人,支颐识此心。
-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神惊,只道芳魂绝。 3、只因会尽人间事,惹得闲愁满肚皮。 4、小院闲窗春
-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不遑宁。 这是一首情理兼融的禅诗,作于诗人客居他乡、四处漫游时。“使君”,太守的尊称。“上人”,僧人的尊称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② 。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③ 。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④ ?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
碧瓦照日生青烟,谁家高楼当道边。昨日丁丁斤且斲,今朝朱栏横翠幕。主人起楼何太高,欲夸富力压群豪。楼中女儿十五六,红膏画眉双鬓绿。日暮春风吹管弦,过者仰首皆留连。应笑楼前骑马客,腰垂金章头已白。苦贪名利
-
【原题】:令尹王次虞许开小户通县圃仍增植花木以诗促之
-
倾国无媒,入宫见妒,古来颦损蛾眉。看公如月,光彩众星希袖手高山流水,听群蛙、鼓吹荒池。文章手,直须补衮,藻火粲宗彝。痴儿。公事了,吴蚕缠绕,自吐馀丝。幸一枝粗稳,三径新治。且约湖边风月,功名事、欲使
-
秋霜春雨不同时,万里今従海外归。已出网罗毛羽在,却寻云迹帖天飞。
-
描写的是闺中人思今意中人的情怀。从夏完淳的经历看,词中所写的闺中人,其实是他自己心怀的化身,而所思念的意中人,也是故国、或者是理想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