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章(原第八十章)”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注释】 ①什伯之器:指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极言其多。 ②重死:畏死。即不轻易冒生命危险而妄动。 ③甲兵:铠甲和兵器。④陈:陈放,摆列。 ⑤结绳而用:上古之时,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大都以结绳为标志。 ⑥甘:以……为甜。这里有满足之意。下文的“美”、“安”、“乐”与此用法相同。
【今译】 小小的国家,极少的人口。纵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用它,使人民看重生死而不冒险远行。这样,虽然有车船,也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状态中去。人们满足于他们食物的甜美,喜欢自己的衣服,安于自己的居处,欢乐自己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到,鸡狗之声可以互相听得见,人们到老死也不相互来往。
【集评】 明·徐学谟老子解:“按此章,老子以小国寡民发论,亦自有深意。盖真见世道江河浇漓已极,知必不可挽矣,而穷陬僻壤或有存上古之风者,故叙道德而终及之此。岂其将入流沙之本意与?”清·成克巩御定道德经注:“老子因人心不古而思还醇反朴之俗,欲复见之,故有味乎言之也。”
清·姚鼐老子章义:“上古建国多而小,后世建国少而大,国大人众,虽欲返上古之治而不可得。”
【总案】 老子一贯主张清静无为,但在当时,偌大世界,人口众多,纷纷攘攘,想去清静,何处去寻找呢?想要无为而治,又怎么行得通呢?舟车之用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文字的运用使知识开始较为广泛的传播,又怎么能使人们无知无欲,不耍小聪明呢?对于这些老子看得比别人都清楚。而这些又极大妨碍了老子清静无为政策的实施。为补救己道之穷,不得不幻想出“小民寡国”的乌托邦。
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体制,确实是恬静而美好的。国小,故不用舟车,人少,故财货有余而不争。大家都能和平相处,文明而又淳朴。但它恰恰反映出老子主柔的方法对改造社会的无力,也透出老子对于改造社会的悲观和失望,也许还蕴涵着淡淡的哀愁。
此章一反老子以自然论道,以自然论证人的行为准则的格式,通篇以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淳朴的社会,在这一幅美妙的图画里,有的只是舒适、安全、亲切、闲雅、超尘脱俗,只不过,这都是幻境。
-
【注释】: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 ①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② ,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③ ,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④ ,东有崤函之固 ⑤ ,田肥美,民殷富 ⑥ ,战车万乘,奋击百万 ⑦ ,沃野千里,蓄积饶多
-
三句,只最后一句作“怜此腰肢袅”,文字小异。当为讹成无疑。? 作品赏析原题:余归自道场何山遇大风因憩耘老溪亭命官奴秉烛捧砚写风竹一枝题诗云?此诗四句系卷十一“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一诗倒数第六至
-
这首诗写参加特荐科殿试的情景,首句写帝王端坐,龙袍灿烂夺目,次句写两列仪仗,彩旗飘飘,三句写自己答卷时挥毫如飞,末句写日未落已答完题,心情畅快,如春风拂面,得意洋洋。
-
齐大海此刻头脑清醒异常。他给自己洗了个澡,换上套干净的衣服。即使发生了这件事情,齐大海也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脏,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众人
-
辱君赠我言虽厚,听我酬君意不同。病眼自憎红蜡烛,何人肯伴白须翁。花时浪过如春梦,酒敌先甘伏下风。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莲的著名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莲花的著名诗句,描写荷花的著名的诗词,写莲的古诗。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3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谢灵运)4 荷叶罗裙一
-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
《罴说》是一篇托物喻人、含义深刻的寓言小品,是柳宗元贬官永州(今属湖南)时所作。这则寓言含义深刻,它描述了一个靠吹管吸引野兽而没有真实本领的猎人的可悲下场,有力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靠吹嘘来欺世盗名的人。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