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太湖石》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白居易太湖石
白居易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随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太湖石是太湖特产的一种石头,为古代园林中堆叠假山的珍贵的观赏材料。这种石头因长期受风浪冲激,波涛碰撞,石面多坳坎、弹窝,呈现出各种奇形怪状。太湖石的色彩有青、白、黑三色。大小不等,高的三、五丈,低的一尺多。白居易特别喜爱太湖石,据旧唐书本传记载,他罢苏州刺史时,曾得到五块太湖石。在他的诗集中有好几首诗歌咏太湖石,其中以“太湖石”三字名篇的就有二首。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诗的起首突兀不平。作者没有像宿湖中一诗那样缓缓而起,平铺直叙,而是着力突出太湖石形成的特殊性、持久性。千百年来,太湖石经过了湖水不断地冲刷,才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态。正像溶洞中的石柱一样,是大自然经过数以万年的“雕刻”才形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万古痕”也并非全是夸张之辞。
颔联进一步描写太湖石形状的奇特。“削成青玉片”,是说有的太湖石形似一片片由利刃削成的薄薄的青玉。“截断碧云根”,是说有的太湖石好像是用快刀劈出来的一座座陡峭的山峰。云根,即云脚,指高山云起处,因与山相接,故而变化多端。这一联两个动词的使用,“削成”、“截断”,显得果断,干脆,把太湖石漫长的形成过程描写为犹如刀劈斧砍一样简单迅速,就更显示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力。
五、六两句,作者继续描写太湖石的奇特之处,不过是由外部特征转向内部特征。“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两句都是形容太湖石多孔窍,能通风。“岩穴”、“洞门”意思相近,点明太湖石中空的奇景。
第七、八两句,“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意为太湖石虽然体积很小,但具有三座峰峦的气势和形态,这大概是雄伟的华山的后代吧。结尾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太湖石看作是华山的子孙,使全诗显得轻快自然,并增添几分诙谐。
总之,全诗没有流入一般化的泛泛而论,而是抓住太湖石的奇形怪状来写,写得简洁明快,气势不凡。
为了使读者对太湖石有一个更完整、更鲜明的印象,我们不妨把白居易另一首太湖石诗抄录如下,既免去读者翻检之劳,又可供人们比较欣赏: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
【原题】:家有小园比他处果蓏倍登或问郑子何术致此告之日汉武帝使海上县官亲渔鱼皆不出其后捐以予民则鱼复来因知天之生物本以惠济穷民彼富足者不可兼而得也吾贫甚矣安知造物者不以是少私之耶戏为一诗
-
袁枚:游桂林诸山记 袁枚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颠。一城
-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汉·荀悦《申鉴·杂言下》,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
-
瑶池罢游宴,良乐委尘沙。遭遇不遭遇,盐车与鼓车。
-
经 虞师、晋师灭夏阳。 传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假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芋头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芋头的诗句,描写芋头的诗句,关于芋头的诗句。《黄鹤洞中仙》年代: 元 作者: 王哲你待坚心走。我待坚心守。栗子甘甜美芋头。翁母同张口。开取四时花,绽取三春柳。一性昭然全得他,玉液琼
-
题解 见于《文
-
《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出典】 《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传下·祢衡传》:祢衡“好矫时慢物。……建安初,来游许下……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聚。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群)、司马伯达(朗)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
-
《金钗十二行》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唐·白居易诗《酬思黯戏赠》:“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自注曰:“思黯自夸前后服钟乳三千两,甚得力,而歌舞之妓颇多。”又见《山堂肆考·角集》。 【释义】“金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