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原文
编者注:① 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袁世凯于1915年12月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自称皇帝。后文的蔡松坡即蔡锷,辛亥革命时任云南都督。 ② 中交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钞票。 ③ Proletariat:英文,无产阶级。 ④ Democracy:英文,民主。 ⑤ 孙美瑶:当时山东的一个土匪首领。
鲁迅向来十分重视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剖析,来批判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所造成的国民性的弱点,“五四”高潮过去以后,面对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鲁迅更加深了这方面的思考。本文是长篇议论性随笔,在当时来说属于一种创新的文体,它介于“论文”与“杂感”之间,叙议结合,情理兼备,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又富生动的形象性,所论述的又是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和后来人们通常所指的“匕首”、“投枪”式的鲁迅杂文不尽相同。
灯下漫笔共分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各有侧重,相对独立,体现了“漫笔”“任意而谈”的特性,但又互相衬托和照应,共同服从于全文统一的主旨:对封建的“奴隶规则”、“固有文明”和国民的奴化思想进行深入的批判。先看第一部分。作者一上来讲了一个“钞票换银元”的例子,那还是在十年以前,袁世凯称帝,蔡锷发兵声讨,北京的军阀当局乱成一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京的市民忙着换银元,自然不失为对北洋军阀统治表示怀疑和不满的一种表现。可贵的是鲁迅不但没有忘掉往事,还在“念念不忘”之余作出了独特而深入的开掘,察觉到了市民群众不思根本反抗、但求苟安保守的心理状态,更可贵的是鲁迅在议论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也摆了进去,沉痛地写道:“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番独立成段的议论和感叹,何等突兀醒目,出人意料!作者正是经过这么一番归结和顿挫,随即改用汪洋恣肆的笔法,广泛援引各种史料和实例,多方面地进行剖析和鞭挞,闪耀出灼热的逼人的光芒。
作者在驾御和援用各类史料实例时,不是简单的平列,机械的叠加,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先是“人”“犬”(畜牲)并提,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民间俗语,到“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的元朝定律,再到战乱时老百姓“情愿自己寻草去”,只求统治者“拿他们去做牛马”的心理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民的悲惨遭遇。第二,围绕“奴隶规则”的存废去留,从五胡十六国一直写到明末的张献忠,一以贯之,令人信服。最后,作者透过现象看实质,撇开“先儒”和“学者”各种装门面、“绕弯子”的说法,直截了当地把“治”和“乱”的转化交替归结为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没有疑问,这是作者见微知著、由表及里的独特发现,是振聋发聩的强烈呐喊。至此,第一部分已经进入了高潮,作者回到今天,联系现实稍作评述以后,立即以一个斩钉截铁的警句作为结尾:“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如果说第一部分采取“纵”的写法,致力于剖析我国几千年“治乱”史的话,那么,第二部分就纵横交错——同时把目光射向国外,增添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作者先是不加评述地引用了鹤见祐辅北京的魅力中一大段描述,然后扣住引文中所说的山珍海味,巧妙而犀利地围绕“盛宴”生发开去,得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结论:外国人“赞颂中国固有文明”之际,亦即昂首前来“赴宴”——处心积虑地剥削中国广大人民之时。像这种移花接木、顺流而下的写法,既避免了叠床架屋,另砌炉灶,又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北京的魅力中的筵宴和山珍海味是实写,鲁迅接下来抨击外国人“享用盛宴”是比喻,在这之后,作品又激愤地插叙了一段当时所见的“各式各样的筵宴”,这显然又是实写了。像这样虚实结合、本义和引申义并用的手法,不用说是相当高超灵活的。
为了加强文章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还广泛地采用了对照和比较的手法。一方面,帝国主义者赞颂中国固有文明,明明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侵略和掠夺,另方面,某些满脑袋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却“欣然色喜”,错误地以为中国的“固有文明”真有“同化”外国人的威力。通过这番对照,作者既揭露了侵略者的贪婪和狡猾,也鞭挞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愚昧和无知。而这,不用说又是和第一部分揭示的“奴隶心态”相反相成,互为因果的。
第二部分行文越到后来越是悲愤、泼剌、尖锐,直到最后,作者又一次激昂地呼喊道:“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番呼喊既是第二部分的高潮,又和第一部分的结尾遥相呼应,共同体现了鲁迅对青年的热烈企盼。
有一位学者指出:鲁迅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李泽厚: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这自然是指鲁迅的全部作品特别是所有杂文而言的,但仅就灯下漫笔而论,它引述史料典籍之广,时间跨度之长,援引现实事例之多,着实令人惊叹。所有这些史料和实例,平时分散在各处,读者见了也许不以为奇,但一经鲁迅这位杰出的思想家汇集一处,略作分析,便立刻洞幽烛隐,真相毕现。加上作者冷峻悲愤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讽刺、跌宕起伏的结构,更使文章具有雄辩的感人的艺术魅力。
-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
-
寒郊桑柘稀,秋色晓依依。野烧侵河断,山鸦向日飞。行歌采樵去,荷锸刈田归。秫酒家家熟,相邀白竹扉。
-
【名句】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去掉虚饰的外表,恢复自己的真实状态,就会一辈子不受侮辱。说明人不能下意识地自我装扮,而必须如实地表现自己,这样才能堂堂正正、无所忧虑地生活下去。归
-
名言: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注释: 服: 使人服。养: 薰陶。 句意: 以善来使人服输, 未有能够使人信服的; 以善来教养人, 这才能使天下的人都归服。 出处: 《孟
-
花阵绮言 明刊本《花阵绮言》题词书影 明刊本《花阵绮言》正文书影 明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集。十二卷。题“楚江仙叟(一作“仙隐”)石公纂辑,吴门翰史茂生评
-
鼍鼓沉沉虬水咽,秦丝不上蛮弦绝。常娥衣薄不禁寒,蟾蜍夜艳秋河月。碧城冷落空蒙烟,帘轻幕重金钩栏。灵香不下两皇子,孤星直上相风竿。八桂林边九芝草,短襟小鬓相逢道。入门暗数一千春,愿去闰年留月校栀子交加
-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作品赏析【注释】: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45岁至53岁)的作品,
-
左思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
-
(节自 《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①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
-
[原 文] 1、子①曰;“学而②时③习之④,不亦说乎⑤? 有朋⑥自⑦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⑧而⑨不愠⑩,不亦君子(11)乎?” [注 释]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特指孔子。②而:顺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