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歌赏析》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是因为他戍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人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如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哥舒夜带刀”,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时又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在那简炼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
这首哥舒歌可能是经过修改加工后的作品,但是它那种朴实和巧妙、明朗和含蓄相统一的风格,依然显示出民歌的特色。
-
明·赵南星 2 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 3 !”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4 。”卖柴者不知说甚
-
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原文、鉴赏和解读
《黍离》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名篇。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远的乡村景象。诗人以黍离的生长为线索,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稳定的期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民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黍离象征着社会的安宁,诗人希望国家能够和睦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通过对黍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繁荣昌盛的向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
这三年来,关于文艺上的论争是沉寂的,除了在指挥刀的保护之下,挂着“左翼”的招牌,在马克斯主义里发见了文艺自由论,列宁主义里找到了杀
-
国学名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出处和解释
【名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语出《管子·形势解》。大海不排斥水流,所以能成为大海;高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为高山。形容领导者只有广纳天下英才,才可以成为圣君明王。辞:排斥。
-
《梅花·梅》咏梅花诗鉴赏 韦蟾高树临溪艳,低
-
其一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 其二 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唐·陈鸿《长恨歌传》 杨氏,指杨贵妃。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县)人,小字玉环。美姿容、晓音律、善歌舞,初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
-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该篇载于《剪灯新话》卷3,描写元朝末年淮安民家刘氏女刘翠翠与金氏子金定同学读书,私订终身,后来翠翠父母为她议亲,翠翠悲泣不食,坚持非金定不嫁。父母满足了女儿的意愿,招金定入赘。同学夫妇,新婚燕尔,相得
-
宋·苏轼1吾文如万斛泉源2,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3,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
-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