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林回弃璧”注释、翻译和解说
——庄子·山木
【注释】
①假:国名,或以为乃“殷”之误。②林回:假国逃亡者之一。③赤子:小孩。
【意译】
假国人逃亡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林回的人,丢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却背起婴儿前行。有人说:“是为了钱财吗?婴儿的价值少得很;是避开累赘吗?婴儿的累赘却多得很。你丢弃千金玉璧,却背起婴儿前行,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林回说:“我与玉璧之间的关系只是利,而我和婴儿的关系则是天性相属。”以利结成的关系,在穷困危难之际,就会互相遗弃;出于天性人道结成的关系,在穷困危难之际,就会互相扶持。
【解说】
警匪片中,最多见的恐怕是杀人越货。一旦利欲熏心,就会见利而忘义。于是为了一车黄金可以去杀人,为了一块银洋也可以去杀人。在利面前,命又算什么。结果是你杀我,我杀你,没完没了地杀,杀到头还是一块银洋,一车黄金。命没有了,利又算什么呢?而林回却在杀人越货的最佳时机,作了真正有益于人性的价值选择。千金之璧,是利的象征,哀哀赤子,则是人性之爱的象征。利是可以衡量的,所以根据利益多寡,建立起来的关系,其强度也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而人性之爱则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所以在人性之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无价的,因而也是最可靠的。无论怎样的艰危困顿,只要有了对人的爱,就能相濡以沫,共渡难关,尽管没有利的爱常常缺乏丰厚的回报,但却是永恒的。虽然在商品交换的社会中,物质利益的原则无法抛弃,但倘若物质利益的原则缺乏人道的基础,那么,不仅赤子必将成为饿殍,就是林回也会因了身藏千金之璧而难保不命丧黄泉,即使强悍如盗跖,难道就能躲避背后的弹弓吗?在罪恶不断膨胀的世界里,人将栖身何处呢?道理很简单,人究竟是首先要命呢,还是首先要利?
【相关名言】
人类关系只有在未被庸俗化的时候,才能成为真实而神圣的东西。
——俄国·赫尔岑
势利之交出乎情, 道义之交出乎理, 情易变, 理难忘。
——傅玄
-
诗人虽身居异域,却深切地关注着国内的形势,故每每思君忧国,怨愤填膺。他在秋风中独坐,遂写下两首小诗,这是其中之一。
-
昨夜凤池头,今夜蓝溪口。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
-
生民之什生民之什 生民之什,包括生民、行苇、既醉、凫鹥(yī)、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10篇。生该杂编可以看作是“文王之
-
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名言: 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句意: 之所以说治国必先齐家, 是因为倘若一个人连自己家中的人都不能教育好, 倒能教好别的人, 那是不可能的。所以
-
题榴花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韩愈,本卷《初春小雨》已介绍。他于德宗贞元八年(79
-
莫怪相逢无笑语,感今思旧戟门前。张家伯仲偏相似,每见清扬一惘然。 作品赏析清扬:一作青杨。
-
子曰:“吾十有 ① 五而志 ② 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③ ,五十而知天命 ④ ,六十而耳顺 ⑤ ,七十而从 ⑥ 心所 ⑦ 欲 ⑧ ,不逾矩 ⑨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⑩
-
国学名句“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出处和解释
【名句】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别人有过失,自己一定知道;自己有过失,怎能自己会不知道?意思是说别人的过失,自己一定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更应当知道。
-
作者: 张海洲 【本书体例】
-
祭文·《祭母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乃我母安厝之前夕,不孝儿□等率全家大小人等,谨以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显妣□孺人之灵前吊之以文曰: 天黑地沉,风凄雨冷,生死永诀,黯然伤神,不幸吾母,神赴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