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释评】
曹操诗句。此句出自 短歌行。全篇抒写了他对年华易逝的感慨,流露 出对朋友的怀念和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
诗人是在全诗的结尾写道: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在这里“厌”,指满足。“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本出于 管子·形势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 众;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诗人在这里引用此句,比喻贤士人才多多益善。就像山不满足它的高,水 不会满足它的深。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作者简介】
曹操 (155—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 (今安徽毫州)。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 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 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 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 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 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 “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书法方面,曹操尤工章草, 雄逸绝伦,唐朝张怀瓘在 书断中评其为汉末章草五大家之一。
-
有客南来话所思,故人遥枉醉中诗。暂因微疾须防酒,不是欢情减旧时。
-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齐
-
南朝·宋·刘义庆 桓公人蜀,至三峡中 2 。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3 ,其母缘岸哀号 4 ,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5 。 1桓公:即桓温,东晋人。骁
-
旌钺从櫜鞬,宾僚礼数全。夔龙来要地,鹓鹭下辽天。赭汗骑骄马,青娥舞醉仙。合成江上作,散到洛中传。陋巷能无酒,贫池亦有船。春装秋未寄,谩道有闲钱。
-
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并起新秋思,为得故人诗。避地鸟择木,升朝鱼在池。城中与山下,喧静暗相思。
-
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钓水路非远,连鳌意何深。终期龙伯国,与尔相招寻。
-
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长时须拂马,密处少藏鸦。眉细从他敛,腰轻莫自斜。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
-
左思:蜀都赋(节选) 左思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陆所凑,兼六
-
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还闻肤寸阴,能致弥天泽。
-
【生卒】:1895—1974【介绍】: 巴西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巴西安塔派主要领导者。他参加过帕尔纳斯派*,提倡过实体主义和实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