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远山》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
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咏山的绝句,如果说苏轼题西林壁是以其理胜,那么,欧阳修的远山则以其景胜。只不过,前者之“理”引发自客体的描绘,后者之“景”则是从主体感受中衍化出来。
“山色无远近”,此句就整体勾勒,写的是静观中的意象。在明灭的光线照射之下,由于云岚的抚拂,庞然的群山近的可以变远,、远的可以移近,其细部难以辨别,可见的只有线条不清、色彩混和的大体轮廓,观者只有浑然一色的感觉了。“看山终日行”,以错觉写山的动势。山本不行人在行,人行则见群山行,其中一个“看”字,既显观者目不暇接之神情,亦现山势的奔驰跨越之状貌;日行其空,则可见人与山并逐的奇观,并由晨至暮,行而不现其止。此句在幻化的虚感的动态描绘之中,展现出“远山”的绵延不尽。“峰峦随处改”,是对远山的细部描写,是对山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玩。连岭成峰叠峦为嶂展现出远山的奇观;因观者视点、视线的变化而造成峰峦的变形,更给人以变幻莫测、境界迭出之感。这一移步换形手法的运用,将远山的雄姿置于千变万化之中,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幻化出千姿百态的意境!“行客不知名”,既对变动不居的“峰峦”而言,在无法拟名之中描述难以名状的体会;亦就连绵不绝的山势说,现的是交错重叠、无法分割的浑厚美。既拉开了形影相从的人与山的距离,紧扣“远山”之题旨;亦显示出观者冥思玩味而难识真颜的形象,把对远山韵致的领略留在不言之中。
-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起头这两句是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穷巷”,偏僻的村巷。“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这里用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原文鉴赏 刘义庆(403
-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
-
桧惟凌云材,槐实凡木贱。奈何柔脆质,累此孤高干。龙鳞老苍苍,鼠耳光粲粲。因缘初莫原,感吒徒自叹。偷生由附托,得势争◇蒨。方其荣盛时,曾莫见真◇。欲知穷悴节,宜试以霜霰。萌芽起微◇,辨别乖先见。剪除初非
-
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 ① ,围龙 ② 。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 ③ ,龙人囚之。齐侯日:“勿杀!吾与而盟 ④ ,无入而封 ⑤ 。”弗听,杀而膊诸城上 ⑥ 。齐侯亲鼓士陵城 ⑦ ,三日,取龙,遂南侵及巢
-
这首词是纳兰写给好友顾贞观的,也是一首愤世嫉俗的明志词。纳兰将自己的诗稿交给顾贞观,让他帮自己选集付梓,借此事以言志,表达自己浊世自清的高沽情怀。 此时的纳兰,早已是康熙大帝眼前的红人。无数双图谋不轨的眼睛在暗中窥伺着他,无数污浊
-
《思佳客》即《鹧鸪天》的别名,不过本词作者选用这一别名,却未必是随意的。此词有爱恋、有怨恨,而仍归于忠厚,爱而不狂、怨而不愤。
-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出处】唐杜甫《宿府》。 【译注】我已经习惯了 这十来年漂泊流离的苦难, 现在,就象庄子所说的鸟儿一样吧, 姑且借一枝而偷安。 【全诗】 《宿府》 .[唐].
-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小词以深秋的长安为背景,触目伤怀,抒发了词人“秋士易感”
-
看起来是伤春,其实伤的是故国;看起来是男女相思,其实思的还是故国,这就是这首艳词的深层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