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谏逐客书》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谏逐客书
散文篇名。秦李斯作。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说:“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夫说贵抚会,驰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范雎之言事,李斯之止逐客,并烦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明归有光说:“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个构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文章指南)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说:“细玩行文,落笔时胸中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此文是公元前二三七年秦国下达“逐客令”后,李斯给秦王政上的奏章。文章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客卿在秦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指出“王者不却众庶”的用人原则是符合秦国利益的;接着,剖析“逐客”的思想原因,在于秦王政重物轻人,缺乏政治远见,这样势必把大批人才赶到敌对国家去,后果不堪设想。文章论点鲜明,论据确凿,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既申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有无懈可击的严密推论,又有酣畅淋漓的铺陈排比,词采缤纷,音调铿锵,是一篇很有影响的散文杰作。今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评道:“铺陈排比,气势奔放,上承纵横之势,下启汉赋之渐。”
-
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扪萝涩先登,陟巘眩反顾。要求阳冈暖,苦陟阴岭沍。惆怅老大藤,沈吟屈蟠树。卜居意未
-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
-
莫怪归心甚速,西湖自有蛾眉。若见故人须细说,白发倍当时。小郑非常强记,二南依旧能诗。更有鲈鱼堪切脍,儿辈莫教知。
-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
名言: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 注释: 悄焉: 犹“寂然”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二》。 【译注】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全诗】 月下独酌其二 [唐] 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
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① (《诗经》) 【注释】 ①兮(xī):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
-
流窜在微信里的男人,好多都在涉奇猎艳,我和老八也不例外。我们事业有成,收入可观,生活中总想再找点乐子。流连微信的女人,总有一些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