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锦鸡图轴》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赵佶
秋劲拒霜盛①,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②,安逸胜凫鹥③。
【注释】
①拒霜:木芙蓉之别名,它和菊花一样,盛开于秋天,不怕霜,故名。②五德:古人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德性。韩诗外传说:“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鸡有此五德。” ③凫(fu):野鸭。鹥(yi):鸥鸟。凫鹥,是诗经·大雅里一首诗的篇名。诗序说它是歌颂周成王“守成”的作品,云:“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祗祖考安乐之也。”后世用它代称太平盛世。
【评说】
本诗选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佶芙蓉锦鸡图题诗。
赵佶芙蓉锦鸡图,今存,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的构思布局极巧妙,一枝芙蓉花横出在画幅中部,一只美丽的锦鸡停落在花枝上,压得花枝低斜着,似乎还在不停地荡晃。锦鸡华丽的羽毛和尾翎上的斑纹,都被描写得非常细致、真实。画幅右上方,有两只蝴蝶,被盛开的芙蓉花吸引着,正上下翻飞。锦鸡正回头凝视着它们。整幅画,用笔精细,艳丽堂皇,呈现出精工富丽的气象。在蝴蝶下面,画幅的右上方中部,正好有一方空隙,赵佶用瘦金体分四行将本诗题在那里。
题诗的前二句,描写画面景物,紧扣诗题。首句,就题上“芙蓉”着笔,“秋”,点节令,“盛”,点芙蓉花盛开的势头。次句,就题上“锦鸡”着笔,锦鸡头上有一绺羽毛,好像戴着“峨冠”,锦鸡的羽毛华丽而有光泽,故称“锦羽”。诗句简练地再现了画上芙蓉花和锦鸡的形象,很有真实感。这首题画诗采用五言绝句的体式,必须抓住画中的主要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描写;况且,本诗题旨不在赞画而是借画寄意,所以诗的前半首点到画面上的芙蓉、锦鸡,便戛然而止。诗的后半首,说鸡有“五德”,这本是儒家“比物以德”的自然审美观念。赵佶借着题画的机会,借助“比德”思想,宣扬北宋王朝的统治五德齐全,可以胜过周朝的成康盛世,以此美化赵宋王朝。可是,事与愿违,北宋王朝很快衰亡,赵佶也成了金人的阶下囚,而芙蓉锦鸡图却因它的艺术价值而被存留下来,长久地被人们珍视着,这是赵佶所始料不及的。
-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树林里没有静止不动的树木,江河里没有停止不动的流水。指时光不停地流逝,人应该不懈地奋斗。晋·郭璞《幽思篇》:“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例】“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生活中我们仍可
-
率性方卤莽,理生尤自疏。今年学种瓜,园圃多荒芜。众草同雨露,新苗独翳如。直以春窘迫,过时不得锄。田家笑枉费,日夕转空虚。信非吾侪事,且读古人书。
-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
-
作者: 〔法国〕韩波 【原文】: 人类的劳动!这是一
-
《我之节烈观》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鲁迅通过讲述自己与恩师的亲情交往,凸显了他对节烈的敬仰。他认为节烈是一种经过历史洗礼的品质,是对志向高尚者的称道。鲁迅借此思考自己是否有资格拥有这种品质,并表示自己愿为实现自己志向而努力,并且向人们传递这种节烈的态度。全文真实展现了鲁迅对于节烈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
-
酒肉弟兄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酒肉弟兄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品赏析【注释】:①密州
-
椒聊 作者: 周永才 【本书体例】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为郎 [2] ,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 [3] 。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文帝称举 [4] ,稍迁至太中大夫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