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南朝·宋]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歌,为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第四首。全诗共八句,五、七言三次交错运用,每次交错,都使诗人内心郁结的愤愤不平之感叹推向一个高潮。
开始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突兀写起,借“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一自然现象的特写镜头,掀起全诗的头一个波澜。我们好象从中看到愤世疾俗的诗人,猛然端起一大盆水,倾泻在平地之上,他看着东西南北四处漂散的流水,顿时悟出一个人生的哲理。三、四两句,又把这一人生哲理演绎到一个具体的境界,即人生如四散的流水,各有自己的命运归宿,而诗人自己又处在什么样的命运归宿之中呢?“安能行叹复坐愁”,就是当时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对诗人命运归宿的安排。这种“行叹”不能, “坐愁”又不甘心的冷酷境遇的描写,是诗人渲泄错综复杂的痛苦心情的第二个高潮。五、六两句,看似“酌酒自宽”,实则“酌酒”不能“自宽”;看似“举杯断绝歌路难”,实则“举杯”不能“断绝”人生路难之悲歌。这种失意人故作“旷达语”,实则不过是极度牢骚的发泄而已。从而使诗歌掀起了“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又一激浪。最后两句,在前面三个波澜的汹涌澎湃之后,文势一转再转, “心非木石岂无感”。又从正面说起,与五、六句之反语,相互映衬,看来诗人还要发泄一通耿耿于怀的不平之气,但是,文势再转,以“吞声踯躅不敢言”之反语收束全篇。其中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力重千钧,给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以沉重的打击。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论这首诗说:“先破除,后伸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也说,这首诗“所怀藏的被压抑之情多么深重,而其表现又这样曲折婉转,这种曲折婉转的表现过程,正表明了他的中情之反复激荡而无可奈何的状态”。
-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作品赏析【注释】①此闲居带湖之作。词题同上,但情趣格调不一。赋
-
苏子瞻游桓山记 元丰二年正月己亥晦,春服既成,从二三子游于泗之上。登桓山,入石室
-
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上片写盛夏纳凉,流连光景的赏心乐事,主写景。看作者铺叙的层次,可说是渐入佳境:作者先用大笔着色,铺写出池塘水阁的一片绿荫,并以“偏趁凉多”四字,轻轻点出夏令。然后,在此万绿丛中,点染上朵朵鲜红如罗的石榴花,令读者顿觉其景照眼欲明,进而,
-
名言: 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 注释: 至: 极点, 无所不至。政: 这里指用道德、教化等治理的手段。 句意: 刑罚用到无所不用的地步那就谈不上用教育、礼仪等政治手段来治理国家; 教育、礼仪、道
-
《 宿建德江 》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 释 ①建德江:今属浙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的一段。 ②烟渚(zhu):水气笼罩的小洲。渚,水中小块陆
-
清·钱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② ,泥于掌故 ③ ,亦不可妄意 ④ 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 ⑤ 有浅深,势 ⑥ 有曲直,非相度 ⑦ 不得其情,非咨询 ⑧ 不穷其致 ⑨ ,是以 ⑩ 必得躬
-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祝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
【原题】:广安朱义从为渝上霜台之客母夫人年八十余极其孝养一日有三白鹭翔集中庭不去义从作翔鹭亭识其事缙云子为赋此诗
-
泻水置平地 (《拟行路难》之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在鲍照的《拟行路难》的组诗中,这首诗大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