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华清引感旧》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华清引 感旧·苏轼
苏轼
平时十月幸兰汤,玉甃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
苏轼26岁(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任凤翔府签判(府官的助手)。这首词大约是由京城汴梁去凤翔途经骊山时作的。
这首词题为“感旧”,即有感于历史事件而生发的感慨。上片写杨贵妃赴华清池时车水马龙的情景,暗斥唐明皇(玄宗)宠爱贵妃以及天宝年间生活的荒淫奢侈。下片写安史之乱后华清池人去楼空的凄凉寂寞。全词贯穿了一种抨击权贵、讽喻朝政的批判精神。
上片中“兰汤”指华清池,池在华清宫内。每年冬季玄宗与杨贵妃来此休憩作乐,故曰: “十月幸兰汤。”帝王出行暂住为“巡幸”。“玉甃琼梁”四字写出了华清池与华清宫的富丽豪华。“甃” (zhou),聚砖修井,此处指玉砌的浴池。琼梁指精致华美的浴池的隔梁。
下片开首一句就点明安史之乱的发生以及乱后截然不同的环境气氛。白居易长恨歌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正因为有着这样形象上的共知的根据,因而“翠华一去”四字就把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弃都逃亡、流徙川蜀的史实全部概括无遗。“方床”乃正方形的床,即双人床,“掩方床”特用一个“掩”字,就写出明皇与贵妃一去,方床便成虚设了。“至今”二字更拉开了一个遥远的时间跨度,清夜明月跟从前一样从华清宫畔的缭墙上照了过来,使人于感旧中不胜惆怅,孕含了应以往事为鉴的深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江朗山古诗词,内容包括有没有关于江郎山的古诗词,(《江朗山和韵》辛弃疾),有没有关于江郎山的古诗词。白居易(唐代)《江郎山》林虑双童长不食,江郎三子梦还家。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共烟霞。胡仲弓(宋代)《江郎山》巫山有石称神女,何事江山
-
古代诗文名篇之戏曲·白朴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原文、鉴赏和解读
戏曲·白朴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 第三折 (裴尚书上云)自从少俊去洛阳买花栽子回来,今经七年。老夫常是公差,多在外,少在里。且喜少俊颇有大志,每日只在后花园中看书,直等功名成就,方才娶妻。今日是清明节
-
我选了一个角度,注视一株株榕树,一株株枫树。它们在这里,相守了几百年。我很少这么长时间地注视一棵树,或一片树林,也很少去追究树的种
-
一、《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元人杂剧数百种,在元代著名及演出者不少佳作,惟《西厢记》最为一般人所传诵。而北《西厢记》在明代刻本亦最多,是多数读者所喜爱的剧本,也是元剧中长篇巨型的剧本。 以作《西厢记》著
-
名言: 达则兼善而不渝, 穷则自得而无闷。 句意: 得志则和他人一起求善, 并不改变自己的志愿; 不得志也怡然自得而不苦闷。 出处: 三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
辛弃疾代表作品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
-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如何解决这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青龙寺,
-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
-
作品:五柳先生传 简介本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辞官之后,隐居田园之间,自号五柳
-
老家那个小村子,犹如县城丢在边陲的一颗孤零零的棋子,周围被其他县辖村所包围,尽管高速从村边驶过,但并未改变那里的落后局面。让母